向上管理并非現代社會的專利,早在兩千多年前,春秋時期楚國的鬻拳作為“職場打工人”的典范,就曾兩度成功實現對楚文王的向上管理,并因此青史留名。
賈詡的“毒”,倒不是說他無惡不作,而更多是為達目的不擇手段。賈詡眼光毒,手段毒,他能洞悉人性弱點加以利用,以達到自己的目的。但其追求的個人利益,又不狹隘局限于榮華富貴,這就使得賈詡身上充滿了爭議。
李賀的“抑郁”并非天生,而是經歷使然。無端落空的希望,五次三番的失意,成就了中國詩歌史上的天才巨筆“詩鬼”,卻也消磨了意氣風發(fā)的昌谷少年。
建安六年,太常趙岐在荊州去世,享年九十三歲,這位古稀之年始有所用的白發(fā)老人,先后經歷了安帝、順帝、沖帝、質帝、桓帝、靈帝、少帝、獻帝八位皇帝,遍經坎坷、幾度蹉跎,生命終于圓滿地畫上了句號。而東漢,在缺失了這點滴微光之后,黑暗更甚,最終也在黑暗中消失殆盡……
客觀來說,張邦昌稱帝的確是受金人脅迫,名列叛臣傳第一有點冤枉,但他的僭號行為,也的確是無法抹滅的存在,在他黃袍加身的那一刻就已經注定了滅亡,即便他很快歸政趙氏,躲得了一時,也不能避免日后被清算的命運。
可以說,在巫蠱之亂中,正是衛(wèi)子夫在政變之時果決的調令,老練的策謀,乃至兵敗后利落的自我了結,讓歷史看到了這位賢后的另一面,她并非沉默的嬌柔女子,而是一位沉默隱忍、審時度勢、伺機而動的政治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