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司馬 2025-03-13
原載于國家人文歷史微信公眾號(ID:gjrwls),未經(jīng)授權(quán)請勿轉(zhuǎn)載。
整部《水滸傳》中,若論交朋友,“小旋風(fēng)”柴進和“及時雨”宋江,都談得上是一流水準(zhǔn)。但畢竟強中更有強中手,兩者相比,大概柴進完敗。
粗看這個邏輯,你會覺得很不可思議,柴進是后周世宗柴榮嫡派子孫,而宋江不過是個鄆(yùn)城縣里的押司,他拿什么和柴大官人比?
影視劇中的柴進形象。來源/影視劇《新水滸傳》截圖
影視劇中的宋江形象。來源/影視劇《水滸傳》截圖
但是我們要知道,任何一種比較,都是有其特定背景的。比如交朋友,不能一概而論,而要根據(jù)場合和對象來具體分析。如果是廟堂之上的交際,宋江頂多算個“青銅”,柴進卻是妥妥的“黃金”,比如《水滸》全書結(jié)尾,柴進在京師,一看形勢不對,立刻來了個以退為進,“推稱風(fēng)疾病患,不時舉發(fā),難以任用,不堪為官,情愿納還官誥”,主動辭官,回歸滄州橫??ぃ^續(xù)過他的逍遙生活,最終無疾而終。而宋江,楚州擔(dān)任安撫使時,既看不透朝中形勢,又舍不得頭上的烏紗帽,最終只能飲下毒酒,葬身蓼兒洼的高原深處。
顯而易見,廟堂(即宋朝朝廷內(nèi))之上的大局觀和判斷能力,宋江是遠(yuǎn)不如柴進的。
但是我們在這里講的是江湖之上,在江湖中,宋江的影響力和交際能力可以說是遠(yuǎn)在柴進之上的。
為什么這么講?
我們不妨先來看看《林沖棒打洪教頭》那一回中,柴進與林沖的相見。書中說:
柴進便喚莊客,叫將酒來。不移時,只見數(shù)個莊客托出一盤肉,一盤餅,溫一壺酒;又一個盤子,托出一斗白米,米上放著十貫錢,都一發(fā)將出來。柴進見了道:“村夫不知高下,教頭到此,如何恁地輕意!快將進去,先把果盒酒來,隨即殺羊,然后相待??烊フ?!”
這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莊客拿出一盤肉一盤餅會被柴進呵斥,說是村夫不知高下?因為在柴進這邊,待客和朝廷一樣,也是分品級高低的。朝廷之上品級低,不但俸祿少,就連說話也得低聲下氣。在柴進這里也是如此,如果是貴客(譬如像林沖這種有禁軍教頭這樣身份的),就要先上果盒酒,再殺羊,再備下好客房送上各種日常用品全套服務(wù),務(wù)必要讓你心滿意足,這才叫到位。而如果只是普通人(別看武松有力氣,在柴進眼中他就是個粗壯青年,啥身份也沒有),那么“一盤肉,一盤餅,一壺酒,一斗白米,十貫錢“,這個就叫標(biāo)準(zhǔn)配置了。
那么宋江又是怎么做的呢?
宋江的身份是什么,鄆城縣押司,不過是個基層小官,他之所以能被稱為“及時雨”,就在于他能利用手中的一點點權(quán)力和一點點財物,替人消災(zāi)解難。
譬如《宋公明私放晁天王》中,宋江在縣前遇到濟州府緝捕使臣何觀察何濤,何濤拿出緝拿東溪村晁保正晁蓋以及六名從賊的公文,他怎么辦?
最方便的選擇,就是公事公辦,配合何濤抓人,反正事是你晁蓋犯下的,銀子也沒有分我一兩,我為什么要幫你?
所以這里,就體現(xiàn)出宋江“及時雨”的價值來了,他肚里一掂量,覺得如果不幫晁蓋,晁蓋“性命便休了”,所以這就出手了。他選擇的是最不方便的方案,即拖延時間,先讓何濤在這里候著,等知縣老爺下午開堂坐廳,宋江再來通報。也就是說,不顯山不露水,宋江為晁蓋爭取了最重要的東西,那就是時間。
隨后,宋江還冒著生命危險,到晁蓋莊上通風(fēng)報信。也正有賴于宋江這一趟,晁蓋等人才有了預(yù)做準(zhǔn)備、武力逃離的可能。
這個忙,不花宋江的錢,但是比起柴進程序化的“一盤肉,一盤餅,一壺酒,一斗白米,十貫錢“,價值相差可大了。
對于晁蓋而言,這個就是救命,而且是冒著受牽連的風(fēng)險來救自己的命,就算幾千幾萬貫錢,都是換不來的。
晁蓋。來源/2011新版《水滸傳》截圖
同樣情形,如果柴進是小押司,他會不會做這樣的事?
事實上,任何一個人,他的價值,都是立足在自己的角色本位之上的。柴進的角色本位,是后周的皇室后裔、北宋的特殊貴族,對于江湖的險惡冷暖,他幾乎沒有任何感知——而既然連感知都沒有,他又如何與江湖人同冷暖、共進退?
我們再看一個案例,那就是武松。武松在柴進那里,也是做門客,結(jié)果混成啥樣?
“那廊下有一個大漢,因害瘧疾,當(dāng)不住那寒冷,把一锨火在那里向。”
這個大漢,我們讀后文知曉,他就是武松。
簡簡單單一句話,我們就看出武松有多么落魄——生了瘧疾,便要烤火,但一樣烤火,去廳堂里對著火爐烤,豈不美哉?為什么武松會跑到“廊下”烤火?
施耐庵便借武松的嘴說:
“我初來時,也是‘客官’,也曾相待的厚。如今卻聽莊客搬口,便疏慢了我,正是‘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
后文又解釋說——
“原來武松初來投奔柴進時,也一般接納管待;次后在莊上,但吃醉了酒,性氣剛,莊客有些顧管不到處,他便要下拳打他們,因此滿莊里莊客,沒一個道他好。眾人只是嫌他,都去柴進面前,告訴他許多不是處。柴進雖然不趕他,只是相待得他慢了。”
前后文結(jié)合在一處,我們就明白了,武松剛來的時候,享受的就是“一般接納管待“,具體是啥呢?就是程序化的“一盤肉,一盤餅,一壺酒,一斗白米,十貫錢”。
灑線繡武松打虎經(jīng)皮面。來源/故宮博物院
但是諸位,武松的能力大家是知道的。如果柴進真的識人,讓他和林沖一樣,找個類似洪教頭的對手來比畫一下就知道了。
影視劇中武松打虎的畫面。來源/電影《水滸傳》
但事實上,柴進并不關(guān)心這個,他就是把武松當(dāng)普通人來對待。而一旦武松“性氣剛”的缺點暴露出來,更是連普通人都不如了。
也就是說,武松在柴進這里,從“一般”降級到了“不受待見”這樣一個角色。甚至衣食冷暖都欠缺了,再加上心里郁悶,“染患瘧疾”,武松遇到宋江的時候,便成了當(dāng)下這個模樣。
那么我們就來看看宋江是怎樣待人的?
“宋江仰著臉,只顧踏將去,正踏在火锨柄上,把那火锨里炭火,都掀在那漢臉上。那漢吃了一驚,驚出一身汗來。”
宋江和武松的初會并不輕松,武松幾乎要揍宋江一頓。但隨后在柴進的介紹下兩人相識,武松因為這一鬧,“吃了那一驚,驚出一身冷汗,覺得這病好了”。
之后沒多久,宋江和武松的契合度就遠(yuǎn)超過了“柴進和武松”。
武松、柴進和宋江。來源/央視版《水滸傳》截圖
這個時候必須說一下所謂“契合度”了。演義小說里常講兩人相見恨晚,這是什么意思呢?其實就是一個契合度的問題,柴進和武松為什么沒有契合度?淺層原因是武松和莊客的矛盾,但這個只能說是表面(畢竟莊客的行為往往取決于柴進的態(tài)度,如果柴進對武松另眼相看,莊客自然不會輕易冒犯他),深層原因其實是:柴進所看重的往往是“虛名”。對于那些在江湖上已經(jīng)建立傳奇、擁有盛名的人,柴進必然會熱情款待,因為這樣可以借助江湖的傳播,彰顯他禮賢下士的美名。然而,當(dāng)時的武松尚未打虎,尚未建立傳奇,沒有“虛名”加持,在柴進眼中,他只是一個普通人物。對于這樣的人,柴進的態(tài)度自然冷淡,給予的基本款待在他看來已是足夠。
但武松并非甘于平庸之人。他不甘心被當(dāng)作“二等人物”,這才是武松與柴進相處不和諧的根本原因。
而宋江的結(jié)交,是看對方有沒有“實”,即真正的能力。因為在江湖之上,只有擁有真實能力的人,才能被稱為“好漢”,才值得相交。
正因如此,同樣一個武松,在宋江眼里就完全不一樣。喝酒喝多了有點脾氣,這不是很正常的事嗎?而打人打得狠,那豈不是說明他力氣大、武力值高,那不就是我們常說的好漢?
影視劇中的武松(左)和宋江(右)。來源/影視劇《水滸傳》截圖
所以宋江就覺得武松這個朋友值得交,于是“每日帶挈他一處,飲酒相陪”,武松的“前病都不發(fā)了”。
這個叫什么?
就是能發(fā)現(xiàn)一個人身上的價值。
為什么柴進的“江湖交往價值”往往不高,因為他對一個人的判斷,往往依賴于“別人的評價”,別人說林沖好、說宋江好,他就愿意和林、宋交往。而別人說武松不好,他就不愿意理睬武松。哪怕別人的這個評價是虛非實。
莫笑,在古代官場之中,許多官員評判一個人的優(yōu)劣,往往依賴于“他人的評價”。便被傳為佳話的劉備三顧茅廬,其出發(fā)點也源于“別人說諸葛亮是個人才,所以要去拜訪”。倘若沒有這樣的“別人”,即使諸葛亮主動登門,劉備的反應(yīng)大概率也會是:“你誰?。课液苊?,不見。”
那么為什么宋江的“江湖交往價值”就很高呢?因為他對一個人的判斷,是依賴于“自己的判斷”。
北宋拓唐集王圣教序。來源/故宮博物院
別人說武松不好,可是我有我的判斷,武松絕對值得交往。
而除此之外,宋江還有一個超過普通人的優(yōu)點,那就是很多人看到某人有難處(尤其是那些有本事卻暫時落魄的人),第一反應(yīng)是落井下石。而宋江卻是重英雄識英雄,他看重的是對方的本事和未來的可能性。只要有能力,宋江就會毫不猶豫地給予幫助,哪怕當(dāng)下得不到回報,最多只是損失一些財物。然而,一旦對方時來運轉(zhuǎn),這份投資就可能收獲巨大的回報。
所以在宋江看來,類似武松這種情況,他一定要全力以赴地去結(jié)交。而這一點,相對于柴進的格式化的敷衍了事,效果就完全不一樣了。
譬如這個時候,武松病好了,就想起自己的原來打算,即“回清河縣看望哥哥”,他向柴進和宋江告辭。
咱們看柴進是怎么對待武松?
第一是“取出些金銀,送與武松”;第二是“治酒食送路”。
依舊是格式化套路,看不出有任何體現(xiàn)誠意的地方。所以武松表示感謝,但心里并沒有什么波瀾。
那么宋江呢?小說里說得清楚,是“取了些銀兩,趕出到莊門前來,說道:‘我送兄弟一程。’
一樣是送錢送路,有差別嗎?
差別極大!
柴進送錢請吃飯,武松收了錢吃了飯,十分感激,但也就僅此而已(從后文看,武松對柴進也沒有什么特別的回報)??墒撬谓??武松這就幾乎把他當(dāng)作自己的帶頭大哥、一生的信仰。
何以差距這么大?
咱們細(xì)看一下宋江的動作。
首先,宋江不光送錢,他是親自送別,而且足足送了八九里路。
八九里路什么概念?
宋朝的一里,大約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四百米,那么九里也就是三千六百米。
宋江為送武松,走了一個三千六百米,夠意思了!
其次,在九里地外,宋江又發(fā)現(xiàn)官道上的一個小酒店,他又掏錢,叫酒保打酒來,且買些盤饌、果品、菜蔬之類,都搬來擺在桌子上。
男人之間的感情,絕大部分都是喝酒喝出來的,在這里,宋江與武松喝了幾杯,看著紅日平西,情緒到位了,武松接下來的話也就順理成章了。
“天色將晚,哥哥不棄武二時,就此受武二四拜,拜為義兄。”
一樣送錢請吃飯,柴進啥也沒撈到,而宋江卻成功收獲一個義弟。畢竟柴進只給錢,情緒價值一點沒給。而宋江這邊,不僅給了錢,情緒價值也完全到位了。
不但如此,武松告別的時候,宋江還和宋清立在店門前,望武松不見了,方才轉(zhuǎn)身回來。
所以說,論交朋友,柴進是萬萬比不上宋江的,因為柴付出的僅僅是一點錢而已,而宋江讓人感受到的,在錢之外,還有情。這個情,就是兄弟情義。而江湖人,往往就最注重這一份兄弟情義。
結(jié)果就是:柴進花了那么多錢,卻沒有人奉他做大哥。在梁山好漢的最終排名榜上,他的排名僅在十強榜的最后一席。
影視劇中的梁山好漢們。來源/電視劇《水滸傳》截圖
當(dāng)然,之前也說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取向。在柴進看來,他要江湖人的兄弟情義有何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