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思雁 2024-07-01
原載于國家人文歷史微信公眾號(ID:gjrwls),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又是一年畢業(yè)季,如果再翻開學生時代的課本,恐怕不少人都會看到自己當年在課上“神游”時的涂鴉大作。在各位筆下,無論是李白、蘇軾,還是荷馬、牛頓,都有機會“體驗”另一種生活,而杜甫更是這一活動的常駐“受害者”,“杜甫很忙”甚至一度成為網絡熱梗。實際上,在杜甫的詩作里,“閑”確實是極少出現(xiàn)的字眼。那么,在不到六十年的人生里,他究竟在忙些什么呢?
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要在路上
公元712年,在河南鞏縣的一戶官宦人家,一個男嬰呱呱墜地。就唐代政治而言,這是極為戲劇化的一年,單只年號就先后出現(xiàn)了景云、太極、延和、先天四個,締造了開天盛世的唐玄宗也在這一年即位。不過,這些大人物的刀光劍影距離一個并不顯赫的官僚家庭還是太遠了。對這個小家庭而言,這仍是值得慶祝的一年,因為年過三十的父親終于迎來了自己的長子。
杜甫自稱出身京兆杜氏,是魏晉時期名將杜預的第十三世孫。杜甫的祖父杜審言在唐初的政治風波里幾經起落,詩名要遠好過官聲。他少年時與李嶠、崔融、蘇味道并稱“文章四友”,在文學史上與沈佺期、宋之問一樣是五言律詩的奠基者。杜甫對自己這位祖父的詩歌極為認可,稱“吾祖詩冠古”,作詩也自然成了杜甫自我認同的一部分,“詩是吾家事”是他對兒子的教誨,或許也是對自己的勉勵。杜甫的父親杜閑是杜審言的長子,在開元年間做過一些中下層官職,官至奉天縣令。但這位名字中帶“閑”的父親或許是杜甫后世詩文中很少得“閑”的原因之一。
在這樣“奉儒守官”的家庭中長大,忙著讀書是他的日常。和名列史傳的許多人一樣,杜甫自幼好學,七歲能作詩,九歲能寫大字,十四五歲的年紀已經在筆墨詩書砌成的文學世界里嶄露頭角。彼時的洛陽名士如崔尚、魏啟心等,都十分欣賞杜甫的文采,贊其為班固、揚雄再世。他后來回憶自己年少時也頗為自信,自稱“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有道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一位讀書人常常在青年時期有一段或長或短的漫游經歷,杜甫也不例外。在二十多歲的年紀里,杜甫曾有過兩次長期的“旅行”,目的地分別是吳越和齊趙。此時正值唐代社會發(fā)展的鼎盛時期,在杜甫的回憶里,這時百姓安居,倉廩豐實,社會安定,經濟繁榮,是真正的“開元全盛日”。開元十九年(731),杜甫沿著大運河南下,到達了秀麗宜人的江南。在這里,他拜訪吳王闔閭的陵墓,探尋謝靈運宿過的剡(shàn)溪,欣賞瓦棺寺里顧愷之的壁畫,觸摸鑒湖五月的水波。他的足跡遍及今天江浙的南京、蘇州、杭州、紹興、蕭山等地。江南的煙雨滋養(yǎng)過這顆年輕的心靈,成為此后數(shù)十年縈繞其間的一場幻夢,盡管他余生再未踏上過這片土地。
開元二十三年(735),他回到故鄉(xiāng)鞏縣,成為“鄉(xiāng)貢”,次年在洛陽參加進士考試,但不幸落第。唐代進士錄取率很低,這次落榜并沒有給年僅二十五歲的杜甫造成什么打擊,很快他就開始了自己的第二次長途旅行。這次旅行目的地是齊趙之地,也就是今天山東、山西等地。也是在此次漫游期間,杜甫見到了巍峨雄壯的泰山,寫下了我們今天能看到的他最早的詩作之一——《望岳》。這時的杜甫仍過著“裘馬頗清狂”的生活,他仍對自己和這個時代有著無比的信心,期待著有一天能“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開元二十九年(741),杜甫回到洛陽,在首陽山下置辦了房產,這里鄰近他的先祖杜預和祖父杜審言的墳墓。也是在洛陽,唐代詩歌史上兩大“頂流”終于相遇。天寶四載(745),杜甫遇到了被賜金放還的李白,兩人相約同游。他們渡過波濤洶涌的黃河,去王屋山尋仙訪道,又相約去梁宋一帶(今河南開封、商丘一帶)采折瑤草。這個秋天,他們與高適相遇。三位有時把酒暢飲,談詩論文;有時登臺遠望,感慨萬千;有時呼鷹逐兔,策馬游獵。
然而相聚的時光總是短暫的,不久后,杜甫即將西去長安,李白準備重游江東,兩人在城東石門分手。李白仍不改瀟灑之態(tài),勸杜甫“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只是這一次,石門路上的金樽不再有重開之日,兩人終其一生沒能再相會。而杜甫忙著讀書和旅行的少年歲月也隨之結束,進入了他更加忙碌的“求職季”。
大唐求職者
天寶六載(747),唐玄宗詔天下士人“通一藝者”來長安應試,杜甫參加的就是這一場科舉考試。然而當時的權相李林甫擔心這些“草野之士”批評朝政,使得民間疾苦可以上達天聽,對他不利。于是他雖令這場考試照常舉行,但讓應征的舉子全部落第,還上表稱賀,說這足以證明“野無遺賢”。
伴隨著這場鬧劇,降臨在杜甫身上的還有另一個噩耗:他的父親杜閑在奉天縣令任上不久便去世了??婆e無門又失去經濟來源的他只好轉投權貴之門,以維持自己在長安的生計。這段時間里,杜甫“賣藥都市,寄食友朋”,輾轉于朱門顯貴之間,陪他們詩酒宴游,為他們寫詩作歌。這些“友朋”中主要有汝陽王李琎( jìn)和駙馬鄭潛曜。
科舉無路,又看不到被引薦的希望,杜甫只好轉向了另一條求職路。天寶九載(750)冬,杜甫獻“三大禮賦”,為次年正月唐玄宗將要舉行的祭太清宮、太廟、南郊三大盛典做預賀。正是這三篇賦文讓杜甫受到了玄宗皇帝的賞識,這一年杜甫已經三十九歲了。玄宗命他待制集賢院,考試后等待分配,這一等便再沒了后文。
天寶十載(751),唐玄宗舉行了盛大的祭典,但他或許不知道的是,這一年那個他曾經欣賞的讀書人已然到了朝不保夕的窘境。這年秋天,長安陰雨連綿,四處屋倒墻塌,杜甫染上了嚴重的瘧疾,病了整整一秋,一度命懸一線。這年冬天的長安苦寒難耐,而杜甫與諸多故舊來往已經斷絕,無衣無食,家徒四壁,只能于一片暮色之中無聲垂淚。
幸運的是,上天并沒有在這個寒冷的冬天帶走這位困苦的詩人。在接下來數(shù)年,杜甫依舊在長安四處奔波,投詩贈賦,希求引薦。有時他也與好友高適、岑參和鄭虔一同出游,在慈恩塔上懷念太宗朝的治世,擔憂如今耽于享樂的皇帝。有時他也會懷念起李白,懷念那種年輕時和朋友悠游四方的自由與浪漫。但更多時候,他不得不為了一家老小明天的口糧發(fā)愁。天寶十三載(754)秋天,長安霖雨成災,關中大饑,米價騰貴,杜甫不得不將家眷先送往奉先安置,自己仍回長安。次年,杜甫終于得授河西縣尉,但他不愿任此官職,去過好友高適曾經“拜迎官長心欲碎,鞭撻黎庶令人悲”的生活,于是改為右衛(wèi)率府兵曹參軍,也就是看守兵甲器杖,掌管倉庫鑰匙的末流小官,此時他四十四歲。
在獲得這個工作之后,杜甫暫時結束了“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的生活。這年十一月初,杜甫先從長安回奉先探親。幾乎同一時間,十一月初九日,集范陽、平盧、河東三鎮(zhèn)節(jié)度使于一身的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叛亂,拉開了“安史之亂”的序幕。是時海內承平日久,戰(zhàn)亂乍起,各處州縣大都絲毫沒有抵抗之力,叛軍很快渡過黃河,攻陷陳留、滎陽。十二月,唐朝名將封常清兵敗,叛軍攻占洛陽。次年正月,安祿山在洛陽稱帝,國號大燕,隨后出兵進逼潼關,威脅長安。六月,潼關失守,唐玄宗隨即率皇室近臣逃亡四川。馬嵬坡之變后,玄宗繼續(xù)向西逃至成都,太子李亨在宦官李輔國等人的支持下逃至靈武(今寧夏靈武西北)即帝位,是為唐肅宗,遙尊玄宗為太上皇。與此同時,京城長安也就陷入了叛軍之手。
戰(zhàn)亂既起,杜甫苦心孤詣求得的官職也就成了一紙空文,但他依舊心系朝廷,希望能夠再為新君效力。洛陽淪陷的這年五月,杜甫帶著一家人來到白水,寄居在任白水縣尉的舅舅崔頊(xū)家中。潼關失守后,白水也很快淪陷,杜甫一家踏上了流亡之路。疲勞、饑餓、恐懼、分離,杜甫經歷了所有逃難者都在面臨的苦難,終于逃到了鄜州(今陜西延安富縣)暫避戰(zhàn)亂。七月,肅宗即位,杜甫聽聞后孤身自鄜州赴靈武,卻在途中被叛軍俘虜,送至已經淪陷的長安。八月中秋,身陷長安的他思念在鄜州的妻兒,遂作《月夜》一詩,幻想妻子是如何帶著淚眼看著天上明月,孩子又是怎樣年幼天真,不知他們的家與國正在經受怎樣的磨難。次年春天,依然身陷敵營的杜甫看著滿目瘡痍的舊都,寫下了那首著名的《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有道是,福禍相依。因為杜甫實在官職太低,又聲名不顯,敵人并沒有對這位年老體衰的詩人嚴加看管。至德二年(757)四月,杜甫冒險逃出長安,奔至鳳翔尋肅宗。五月,杜甫“麻鞋見天子”,被任命為左拾遺,成為皇帝身邊的諫臣。但很快他就因上疏為房琯求情而觸怒龍顏,受到三司審問,幸賴宰相張鎬營救,方獲免。然而肅宗還是不喜歡這位白頭拾遺,在八月讓他回鄜州省親去了。
這年冬天,唐軍收復了西京長安,肅宗還京,杜甫也自鄜州回到了長安,仍擔任左拾遺。次年六月,房琯被貶,被視為同黨的杜甫也隨即左遷為華州司功參軍,負責華州的官吏考課、選舉、祭祀、學校、醫(yī)藥等諸多事務。這年夏天,杜甫從一年前逃出長安走過的金光門又一次離開了這座京城,這次他再也沒有回來了。
乾元二年(759)春天,關內大旱,災荒嚴重,圍攻安慶緒的官軍因大旱饑饉潰于相州。到了夏天,旱災更加嚴重,秋天時關輔諸地餓殍遍野,生活不下去的杜甫在立秋之后也棄官西去,開始了他“萬里饑驅”的生活。自此,杜甫長別兩京,不再忙于求官,這一年他四十八歲。
可他愛著這個世界
盡管杜甫本人仕途不順,但他并沒有僅僅把眼光局限于自己眼前的困窘,而是推己及人,由自己的饑寒看到百姓的疾苦,在忙于生計的同時更將天下萬民訴諸筆端,藏于心田。
天寶年間,在困守長安之時,他依然想到“但覺高歌有鬼神,焉知餓死填溝壑”。安史之亂后,杜甫又親眼見證、親身體會了戰(zhàn)爭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的巨大傷害。他關切國家命運,為唐軍在陳陶和青坂的慘敗痛心疾首,又在詩作中提出自己的軍事見解。他關切戰(zhàn)爭中和他一樣受苦的人民,他記得潼關戰(zhàn)死的數(shù)萬將士,記得秦地被殘殺的普通百姓。
棄官西行之后,杜甫再次融入了戰(zhàn)亂流亡,饑寒交迫的百姓之中,自己“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的經歷讓他更能體會百姓疾苦。乾元二年(759),杜甫終于來到了成都。次年暮春,他依靠親友的幫助,在西郊浣花溪旁建造了一座草堂,一家人終于有了安身之所。但他依然心系遠方的戰(zhàn)事和身邊的普通人。上元二年(761)的秋天,一場狂風卷走了杜甫草堂上的茅草,夜來屋外大雨,屋內小雨,難以棲身。杜甫卻因一身而思萬民,發(fā)出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的仁者之語。在這里,杜甫還看到蜀地盛產的棕櫚,其皮被大量割剝,幾近枯死的情景聯(lián)想到戰(zhàn)亂以來蜀地人民遭到了嚴酷盤剝,“一物官盡取”的情狀,為民請命。廣德元年(763)春,流寓梓州的杜甫聽聞唐軍收復河南、河北諸州的消息,欣喜若狂,寫下自己“生平第一首快詩”,期盼著國家安定,只身返歸洛陽。
大歷五年(770)秋冬,在譚岳之間的一艘小船上,五十九歲的杜甫溘然長逝。他的文字穿越千年而不朽,帶著“惻隱之心為仁”的情懷,出現(xiàn)在我們的課本上,鐫刻于我們心中。
杜甫的一生總在奔波忙碌,忙于讀萬卷書,忙于行萬里路,忙于奉儒守官,更忙于以天下為己任,用一生的熱情去愛著他的國家和人民。請像杜甫一樣盡力去愛這個世界,擁抱每一個明天吧,無論那是吹過茅屋的秋風,還是鶯啼蝶舞的春光。
參考文獻:
[1]《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2]【清】仇兆鰲:《杜詩詳注》,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3]《資治通鑒》,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4]【唐】杜甫著,張忠綱解讀:《杜甫集:節(jié)選》,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9年。
[5]【唐】杜甫著,梁鑒江譯注:《杜甫詩今譯》,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
[6]馮至:《杜甫傳》,北京:北京出版社,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