樵欞 2021-02-26
本文系“國家人文歷史”獨家稿件,未經(jīng)允許請勿轉載
近來,觀眾對于電視劇《大秦賦》的討論不斷,一些評價認為張魯一扮演的秦始皇表示質疑,沒能演出千古一帝的霸氣。如果拋開我們對演員形形色色的濾鏡,僅從歷史還原度來看,究竟哪一版更貼近歷史真實呢?
歷史記載的秦始皇形象
2016紀錄片《中國之謎》截圖
電視劇《大秦賦》劇照,秦始皇之母趙姬
電影《荊軻刺秦王》截圖,右為李雪健飾演的秦始皇
劉旦宅據(jù)唐代畫家閻立本《歷代帝王圖》中晉武帝司馬炎的畫像推演描繪出的秦始皇。
圖源:課程教材研究所歷史課程教材研究開發(fā)中心,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年第2版
影視呈現(xiàn)的秦始皇形象
一些學者認為,由于秦始皇幼年在趙國做人質,物質生活得不到保障,而精神上也備受折磨,因此導致生理和心理上的缺陷。
由此,1996年由周曉文執(zhí)導的《秦頌》中所塑造的幼年嬴政,以及1998年陳凱歌導演的電影《荊軻刺秦王》中李雪健飾演的成年嬴政都以此為依據(jù)。
而與之相對的一些觀點,結合秦始皇母親形象和其帝皇出身的生活環(huán)境來重新推論出的秦始皇形象,則在張藝謀執(zhí)導的電影《英雄》和《秦頌》塑造的成年秦始皇形象上有所體現(xiàn)。
陳凱歌在電影《荊軻刺秦王》里,實現(xiàn)了為歷史人物“去臉譜化”的意圖。電影中,形象上不那么偉岸豪蠻的李雪健,演一個看似怯懦猥瑣,卻有氣吞山河之志、行事作風心狠手辣、瘋癲乖張、時常歇斯底里、大聲嘶叫的癲狂秦始皇——
李雪健曾談到他對秦國人的觀點:“秦代人的特點是‘拙’,從兵馬俑、漢像磚、先秦青銅器和字畫里,我都可以找到例證。因此,我的表演風格不能太隨意,也不能太雕琢。一句話,那時候的人,心眼兒實,為實現(xiàn)理想,一根筋。”這樣的觀點對接后世評價中“禮崩樂壞”的先秦形象,有一定的準確性。
與之相對,張藝謀在《英雄》中刻畫的秦始皇則偏于正義,在同刺客無名的一番對話后,秦王褪去了狂躁與乖戾,終止戰(zhàn)亂,修建長城,護國護民。對此,也有一些學者認為,《英雄》對嬴政的精神人格進行了重新的編碼和附會。
對于秦始皇“四海一,六合畢”的偉業(yè)功績,確應給予歷史的定評。其后,車同軌、書同文的舉措也為我國歷史文化進程起到至關重要的推進作用。然而,由于秦始皇的殘暴性情,濫殺無辜、強征暴斂、鉗制民聲,也逐步構成秦帝國二世而亡的重要原因。
電影《秦頌》做出了新的嘗試,影片讓每一個人物都極具復雜性。
電影《秦頌》展現(xiàn)了秦始皇特殊、復雜而又偉岸的歷史形象。在電影中,姜文飾演的秦始皇說了這樣一段話:
“我嬴政為了結束戰(zhàn)亂,為了天下人的安居樂業(yè),殺人不下百萬,要說死,我早該死一百次,一千次,但是我現(xiàn)在不能死,我還有事沒有做完。”
此外,還有一些秦始皇的銀幕形象引起了觀眾的注意。
如2007年電視劇《秦始皇》中,出現(xiàn)了少年嬴政(翁斐然飾)與成年嬴政(張豐毅飾)兩個形象,小演員突出了少年秦始皇承襲母親而來的俊美,因此一些觀眾也笑稱:誰能想到,驚為天人的美少年小贏政長大后竟然長成了張豐毅大叔……
而近來引起熱議的富大龍版秦始皇,由于更為貼近觀眾對于這位千古帝王的固有印象,同時經(jīng)由富大龍過硬的演技打造,彰顯霸氣。
秦始皇形象變遷考
如此說來,秦始皇究竟是什么形象,實際上源自時人對其功過的評價。
關于秦始皇,林劍鳴先生認為:“一個人生前只活了五十歲,但死后卻被人評說了兩千余年。此人就是秦始皇。” 學界對秦始皇的討論也曾在20世紀掀起過熱潮,對他的功過是非也存在著較大的爭議。
錢穆先生曾道:“近世言秦政,率斥其專制。然按實而論,秦人初創(chuàng)中國統(tǒng)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為當時事勢所需,實未可一一深非也。”可見,秦始皇究竟如何評價,對后人來說一直說法不一。
傳世文獻中有關秦始皇的記載,散見于《過秦論》《戰(zhàn)國策》《史記》《新語》《淮南子》《鹽鐵論》《漢書》等典籍中。西漢賈誼在《過秦論》中對秦始皇形象進行了刻畫,代表了漢代士人對秦始皇的普遍認知,對后世影響深遠。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便曾引用賈誼的《過秦論》,曰:“善哉乎賈生推言之也!”而《新語》《淮南子》《鹽鐵論》《漢書》等典籍則評價秦始皇“善用酷刑、生活奢靡、窮兵贖武等”。
盛唐之后,柳宗元所著《封建論》一文,論證了中央集權制的郡縣制度,認為這是秦始皇的一大歷史功績,但也指出秦帝國短命而亡的原因是施政方針上的苛法酷刑與繁重的徭役賦稅,與郡縣制度本身無關。
到了近代,思想家章太炎,在其著名的《秦政記》《秦獻記》論文中,肯定了秦始皇與中央集權的封建制度在中國歷史上所起到的進步作用。
正是出于其形象的復雜性,才給了諸多影視作品更大的發(fā)揮空間,塑造出各種各樣的秦始皇影視形象,留待世人評價。
參考資料:
張分田:《秦始皇傳》,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李昉:《太平御覽》,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輯。
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版。
黃暉:《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版。
唐洪志:《秦始皇形象論略》,《廣東農工商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7年第33卷第1期,第76-78頁。
陶喻之:《秦始皇面目形象芻議》,《秦文化論叢》,2005年期,第574-583頁。
徐甡民:《銀幕秦始皇形象批評》,《電影藝術》,2005年第4期,第80-84頁。
高家慧:《中國古裝歷史片中的秦始皇形象研究》,重慶大學2014年碩士學位論文。
姚磊:《北大藏漢簡<趙正書>中的秦始皇形象》,《歷史教學問題》,2017年第1期,第48-53+138頁。
同楊陽,段清波:《秦始皇被“妖魔化”的考古學分析》,《西部考古》,2018年第2期,第202-210頁。
黃中業(yè):《重評秦始皇帝》,《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1年第5期,第159-16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