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愷 2024-08-22
原載于國家人文歷史微信公眾號(ID:gjrwls),未經(jīng)授權請勿轉載
“莫怨孤舟無定處,此身自是一孤舟。”這句出自南宋詩人楊萬里《泊平江百花洲》中的詩句,據(jù)說便是近期熱播的電視劇《孤舟》片名的來歷,而劇中的“孤舟”不僅是劇中只身打入敵人內部的男主角的寫照,更揭示了抗日戰(zhàn)爭中“古城”蘇州風雨飄搖的危局。
蘇州淪陷后日偽機關的猖獗
1937年11月19日,日寇利用國民黨軍兵敗淞滬戰(zhàn)場、無力組織第二道防線之際,全面占領蘇州。為了盡快將這座富庶的城市變成自己的前進基地,日軍一方面打著“掃蕩”國民黨殘兵的名義,在蘇州城內外大肆燒殺掠奪、屠戮無辜百姓;一方面則派出“蘇州宣撫班”班長市川修三,網(wǎng)羅漢奸,成立所謂的“蘇州地方自治委員會”(即俗稱“蘇州維持會”)。
“甲午戰(zhàn)爭”結束后,日本便利用《馬關條約》中“開放蘇州為商埠”的相關條款,在蘇州派駐領事、設立租界。通過多年以來在經(jīng)濟、文化領域的不斷滲透,日本早已在蘇州培養(yǎng)了一批所謂的“親日派”。因此,日軍進入蘇州后不久,以留學日本、前北洋政府國會議員的律師陳則民為首的一干蘇州地方的頭面人物便甘愿賣身投靠,成為日本的“走狗”。
“蘇州維持會”成立之初,一干漢奸還心有余悸,只敢躲在蘇州閶門城外比鄰日本陸軍“滬寧憲兵司令部”的東吳旅館。但隨著日寇攻占南京,他們也跟著膽大妄為起來,公然霸占了愛國實業(yè)家葉蔭三先生的私人住宅“遂園”,并積極地配合日軍的一些暴行。
1938年3月28日,隨著以梁鴻志等漢奸為首的傀儡政權——“維新政府”在南京成立,“蘇州維持會”也進一步蛻化為了偽江蘇省政府。自任偽省長的陳則民進一步竊占了拙政園為自己的巢穴,開始在日本人的操控下荼毒起日寇占領下的蘇南地區(qū)十六座縣城來。而曾任北洋政府“吳縣知事”的郭曾基,也出任偽職、為日軍效命。
由于曾經(jīng)擔任過地方官,郭曾基對蘇州的情況頗為熟悉。他上臺后不久便頒布了一項法令:
“為積極實行清鄉(xiāng)工作,鏟除伏莽,以促進民眾之安居樂業(yè)起見,決定于日內商同在蘇友軍,分赴各鄉(xiāng)按戶調查,分別良莠,其標準即以曾否交納租賦為準繩。”
也就是說,在郭曾基看來只要乖乖向日軍交錢,便是“大大的良民”,而膽敢抗捐的則無疑是“抗日分子”,必須入戶抄家。而為了幫助日軍對蘇州展開壓榨,郭曾基還挖空心思印制告民眾書,啟用飛機散發(fā)四鄉(xiāng),威脅佃農(nóng)倘有抗租行為,應予從重處辦,決不寬貸。
不過郭曾基沒能“猖狂”太久,1940年7月31日早晨,郭曾基離開司前街師古橋的家中,在兩名警察的護衛(wèi)下乘坐黃包車前往縣公署上班,路過石皮弄口時,被突然沖出的槍手連開數(shù)槍當場擊斃。而指揮這次行動的,正是電視劇《孤舟》中男主“顧易中”的原型之一——國民黨“軍統(tǒng)”蘇州情報站站長顧偉。
顧偉何許人也
作為國民黨“軍統(tǒng)”情報站的負責人,顧偉的生平資料少得可憐。后世只知道他1917年生于蘇州,曾就讀于美國教會在蘇州臨頓路謝衙前創(chuàng)辦的私立晏成中學,由于自幼勤奮好學而深得老師長輩的器重。1937年淞滬會戰(zhàn)爆發(fā)時,顧偉人在上海,在親眼目睹了日寇的種種暴行之后,選擇了投筆從戎。
利用家族的資源和人脈,顧偉先是在蘇州收容了因淞滬會戰(zhàn)而受傷的官兵,此后又加入國民黨“軍統(tǒng)”所組建的“忠義救國軍”。在滬西、南市、浦東、蘇州河兩岸及京滬、滬杭兩鐵路沿線,承擔維護交通、掩護主力作戰(zhàn)與轉移;運用游擊戰(zhàn)術對日軍突襲、狙殺、偵察、破壞;救助難胞等任務,并一路升遷至“忠義救國軍”淞滬指揮部副總指揮兼淞滬行動總隊上??傟犻L。
然而,隨著1937年11月5日,日軍增援部隊在金山衛(wèi)登陸,淞滬戰(zhàn)場的國民黨軍隊全線潰敗。“忠義救國軍”淞滬行動總隊被隔絕在了敵后,除少部繳械后退入租界外,其余官兵被打散后只能就地隱蔽。顧偉大體也是在這一時期回到蘇州,成為“軍統(tǒng)”蘇州情報站的一員。
當時,“軍統(tǒng)”蘇州情報站的負責人是履歷頗為傳奇的程一鳴,在他的領導之下,顧偉開始全面學習敵后潛伏的各項技能。1938年程一鳴調任上海之后,顧偉便全面接手了蘇州情報站的工作。作為蘇州望族顧氏的子弟,顧偉利用自身人地兩熟的便利,很快便招攬了眾多“忠義救國軍”的舊部,對“軍統(tǒng)”蘇州情報站進行了擴編,組建上海、常熟、蘇州三個工作組的同時,又組建了一個爆破組和一個行動隊,積極在蘇州地區(qū)開展殺敵、鋤奸、游擊、破壞等工作。
1939年,全面組建完成的“軍統(tǒng)”蘇州情報站開始四面出擊。當年4月,就在漢奸們慶祝“維新政府”一周年的半個月時間里,就接連發(fā)生多起暗殺漢奸事件,先有“大民會蘇州聯(lián)合支部長”馮心支在觀前碧鳳坊巷內被槍擊致傷,然后就是偽民政廳秘書姚績安在臨頓路南顯子巷口被槍擊喪命。事后,蘇州大小漢奸有二百余人都接到郵遞的警告信,內容歷數(shù)收信者的罪狀,限幾天內自盡,否則即嚴厲對付。漢奸們接信后,無不如芒刺在背,人人自危。
進入1940年,“軍統(tǒng)”蘇州情報站的活動更加頻繁。當年元旦爆破組在蘇綸紗廠工人領班的協(xié)助下,縱火將廠內紡紗設備焚毀,令這座為日寇強占的民族產(chǎn)業(yè)暫時停工。
顧偉的連續(xù)出擊,令日偽方面頗為震怒。在開出高額懸賞的同時,汪偽政權也要求其特務機關盡快拿出對應措施。
提到汪偽特工組織,因地處上海極司斐而路(今萬航渡路)76號而被稱為“76號魔窟”可謂家喻戶曉。但其實在蘇州,汪偽同樣設置有一個特務組織,那便是位于蘇州祥符寺巷90號的汪偽蘇州特務工作站。
值得一提的是,電視劇《孤舟》中多次提到了祥符寺巷90號的原主人“蔣先生”。而歷史上祥符寺巷90號的原主人也的確姓蔣,叫蔣仲川。
1939年,經(jīng)日軍駐蘇憲兵隊同意,汪偽將蘇州特工站遷至祥符寺巷90號,為了保密,特工站的名稱以門牌號命名,也即“90號”。而這座“90號魔窟”的主人,正是張頌文在《孤舟》中飾演的周知非的原型之一——黃毅齋。
“軍統(tǒng)”蘇州情報站和“90”號的斗法
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汪偽政權的特務組織中有很多戰(zhàn)爭爆發(fā)后投敵的原國民黨情報人員,在雙方的暗殺交鋒中,許多軍統(tǒng)、中統(tǒng)特工被捕后不愿當漢奸,選擇了犧牲;但也有不少意志不堅者最終選擇了投敵。原“軍統(tǒng)”特務蘇州特別組代組長黃毅齋也是其中之一。
黃毅齋抵達蘇州之后,迅速集結了一批前情報人員和地方勢力,形成了一個強大的情報網(wǎng)絡,對“軍統(tǒng)”蘇州情報站構成了極大的壓力。
進入1941年后,“軍統(tǒng)”蘇州情報站將工作重心轉向上海。蘇州站上海工作組長朱鳴春(除了上文提到的顧偉之外,朱鳴春是蘇州站主持對敵工作的另一名核心人物)冒險通過敵軍警戒線,將日偽控制的高昌廟水電廠炸毀。之后還積極策劃破壞江南造船廠。江南造船廠位于上海,淞滬會戰(zhàn)結束時,因我軍不及破壞,被日寇占據(jù)。1941年3月22日,蘇州情報站接到內線報告,稱有敵方運輸船只運來了大量物資。情報站迅速行動,讓內線人員在當天下午對這些物資進行了破壞,使用黃磷和二硫化碳引發(fā)了一場持續(xù)數(shù)小時的大火。此次破壞行動,焚毀敵軍重炮、摩托車零件二十余箱、橡皮及鋁制飛機零件三十余箱、木材一批、房屋十間等,令日寇總計損失在八百萬元以上。
1941年,敵偽以蘇州為中心發(fā)動“清鄉(xiāng)”運動,并成立聯(lián)合指揮所,軍統(tǒng)蘇州站即派情報人員李仲杰設法潛入,暗中調查敵軍實力和調動情形。9月19日,李仲杰又趁“清鄉(xiāng)”指揮所廚司不備,把無色無味的毒藥粉混入鯽魚湯,致偽署長謝叔銳、偽科長駱翌及日寇聯(lián)絡官門吉田、管昭德等十余人死亡。
然而,就在蘇州站的行動工作漸次展開之際,該站卻因叛徒出賣而被迫瓦解。12月16日,蘇州站長顧偉、上海組長朱鳴春及情報第二組長陳蕉桐在上海被敵逮捕。
朱鳴春、陳蕉桐因曾在偽方供職,使?jié)h奸李士群大為惱怒,遂將二人殺害。顧偉身受威逼利誘,始終不屈,后經(jīng)軍統(tǒng)營救,輾轉脫險,但軍統(tǒng)蘇州站未能再重建。
我黨在蘇州地區(qū)組織的抗日活動
與國民黨“軍統(tǒng)”專注于城市情報作戰(zhàn)不同,我黨在蘇南地區(qū)的抗日活動,從一開始便立足農(nóng)村、立足于發(fā)動廣大的抗日群眾。
1939年5月,葉飛東進作戰(zhàn),沉重打擊了日偽,鼓舞了人民群眾的抗日斗志,開創(chuàng)了東路抗戰(zhàn)的新局面。在“江抗”(江南抗日義勇軍)主力西撤后的1940年3月,東南局和新四軍軍部派譚震林到東路組織軍政會,主持黨政軍全面工作。軍政會迅速擴大武裝,建立政權。皖南事變后,東路地區(qū)創(chuàng)建了以蘇(蘇州)常(常州)太(太倉)、澄(江陰)虞(常熟)為中心的抗日游擊根據(jù)地。
1940年9月,蘇州成立了一個臨時性的管理機構——人民抗日自衛(wèi)會,浦青被選為負責人。次年6月,浦青調任其他職務,由任天石接替其職位,同時擔任蘇州縣縣長。不久,面對敵對勢力的嚴酷“清鄉(xiāng)”行動,奉命撤離,并撤銷了各級公開的民主政權機構,地方干部除分頭北撤外,其余一律轉入地下活動,后中共蘇中四地委在蘇北成立江南工作委員會,建立恢復蘇常太工作的隔江固守基地,在敵占區(qū)開展秘密工作,東路人民的抗戰(zhàn)進入極其艱苦的時期,通過堅持小型武裝斗爭和地下工作,逐步恢復了清鄉(xiāng)區(qū)的工作。
到了1945年7月,隨著戰(zhàn)爭形勢的逐漸好轉,吳縣抗日民主政府在蘇西北行政辦事處的基礎上得以重建。不久之后,隨著全國范圍內的大規(guī)模反攻,蘇州人民終于迎來了抗日戰(zhàn)爭的最后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