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蹊 2025-04-08
原載于國家人文歷史微信公眾號(ID:gjrwls),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在看古裝劇時,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官職: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參知政事、同知……這些加諸官職前面的定語都是什么意思?
“同”與“參知”
協(xié)助辦事
在看電視劇《神探狄仁杰》時,狄仁杰的官職總是有一個“同鳳閣鸞臺平章事”。讓人不禁好奇,這是一個什么官?前面的這個“同”是什么意思?
影視劇中狄仁杰講述自己的官職名稱。來源/影視劇《神探狄仁杰》
其實,這源于唐初就出現(xiàn)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有協(xié)助的含義。在唐太宗時期,三省之間公文流轉程序比較繁多,有時不免效率不高。為了提高效率辦事情,大臣可以一起在政事堂開會討論。不久之后唐太宗就發(fā)現(xiàn)這樣做可以讓更多的官員參與到決策中,于是在官銜上也出現(xiàn)“同”的字樣,比如“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不過,這個職位雖非三省正職,卻“得預聞機要”,久而久之,竟成了皇帝平衡相權的工具。
“同中書門下三品”或“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皆是以他官預宰相事的名號。譬如,開元二十三年,李林甫為禮部尚書,加“同中書門下三品”便可以侍中裴耀卿、中書令張九齡一同躋身宰相行列。至宋代,“同平章事”演變?yōu)樵紫嗾焦俜Q。王安石身兼“同平章事”之職,以宰相身份推行新法。
“參知政事一詞在唐初也已經出現(xiàn)。與上文所說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類似,也是為了協(xié)助宰相處理政事。關于參知政事,宋代有一個很有趣的小故事。乾德二年(964)正月,宋太祖趙匡胤看著趙普案頭堆積如山的公文,突然問翰林學士陶谷:“下丞相一等有何官?”陶谷答曰:“唐有參知政務,參知政事。”于是樞密直學士薛居正、兵部侍郎呂余慶成為參知政事。起初,這些人“不知印、不升政事堂”,連宰相辦公室都進不去,俸祿也只有宰相的一半。直到開寶六年(973),宋太祖一紙詔書打破僵局:“參知政事得升政事堂議政。”范仲淹借此平臺掀起慶歷新政,在《答手詔條陳十事》中直言“明黜陟、抑僥幸”,參知政事一職成為改革的重要力量。
范仲淹行書二札帖。來源/故宮博物院
南宋時期,這個職位更成為忠奸博弈的舞臺,秦檜任宰相時,參知政事萬俟卨(xiè)為虎作倀,助其炮制“莫須有”罪名;而另一位參知政事李光卻因斥責秦檜禍國殃民,被一貶再貶。
在我們的印象中,說到同知,都是州縣官的輔助。其實同知也有過高光時刻。比如宋代時,樞密院掌天下兵權,“同知樞密院事”看似軍事副手,實為帝王心腹。元代同樣設有樞密院,同知樞密院事地位高于樞密副使。
明清時期,“同知”往往指地方官的副手,分管鹽糧、水利等實務。在有些情況下,同知甚至會成為地方主政官。清代時,在一些逐步郡縣化的地方設立“廳”作為過渡,此時廳的長官就是“同知”,原本協(xié)助辦事的官員搖身一變,成了地方主政官員。
“行走”與“權”“攝”
別拿代理不當回事
行走,在今天的漢語意思中就是指走路。但在反映清代的電視劇中,經常會出現(xiàn)任命某某為“上書房行走”或“軍機處行走”的劇情,比如四阿哥胤禛的“老朋友”張廷玉,就曾經在康熙的南書房“行走”。這里的行走可不是簡單的在南書房走路,而是指在南書房充當皇帝的顧問,只是這個顧問不是正式的編制。
軍機處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
但可別小瞧了這個沒編制的南書房行走,其權勢可是大得很。到雍正登基后,權力中心逐步轉移到軍機處,軍機處的大臣經常會有“行走”的頭銜,例如清宮戲中的??秃瞳|,曾經就以戶部右侍郎的身份加“軍機大臣上行走”頭銜。有了這個頭銜,和珅什么事情都能插一腳,甚至連《四庫全書》的正總裁之位都歸他所有。
和珅的影視形象。來源/影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
包拯影視形象。來源/影視劇《包青天之開封奇案》
當然,以“權”掌管實際事務的,遠遠不止包大人一個。中學課本上的老熟人范仲淹范文正公,也“權知”過開封。景祐二年(1035)十二月,范仲淹奉召回京,升吏部員外郎、權知開封府。開封作為北宋都城,事務繁雜,各種勢力盤根錯節(jié),很難治理。范仲淹到任之后,下了很大的力氣整頓,開封的社會風氣和行政管理明顯改觀,于是流傳了這樣的民謠:“朝廷無憂有范君,京城無事有希文。”
與“權”相對應的,是“攝”,也有代理的含義。《左傳·昭公十四年》中就有“士景伯如楚,叔魚攝理,韓宣子命斷舊獄,罪在雍子”,這里的“攝”,按照杜預等人的說法,就是“代理”的意思。在古代皇帝祭祀時,有時不會親自前往,而是會派遣大臣“攝”,也就是代行祭祀。
如果各位看過《大明王朝1566》,想必對“高拱”這一角色有印象。明朝時,內閣權力一度較大,高拱就曾在隆慶年間擔任過內閣首輔。明人陳泰來就曾吐槽:“且部權歸閣,自高拱兼攝以來,已非一日。”意思就是在高拱擔任首輔以來,六部的權力都被內閣拿走了。
高拱的影視形象(劉毓濱飾)。來源/電影《大明王朝1566》
“都”與“總”
統(tǒng)領的大總管
在看《三國演義》時,我們都會看到大都督周瑜。而這個“都”字,恰恰說明掌管、統(tǒng)領全局的意思。后來的夷陵之戰(zhàn),二十多歲的陸遜被孫權任命為大都督,讓他統(tǒng)領五萬吳軍,在夷陵火燒劉備七百里連營。此戰(zhàn)不僅成就了陸遜“儒將”之名,也反映出“都督”是三國時期最炙手可熱的軍事頭銜。
周瑜的影視形象。來源/電影《赤壁》
當然,歷史上的都督絕不僅僅在孫吳政權有,北方的曹魏-西晉政權也有。比如名將羊祜,就曾在荊州擔任過都督,開墾屯田八百余頃,把邊境防線變成“經濟特區(qū)”。由于他愛民如子,發(fā)展了當?shù)亟洕傩者€自發(fā)為其立“墮淚碑”。
都督一詞到明代時仍然存在。比如在明朝建立前后,朱元璋曾經設立“大都督府”作為統(tǒng)軍的最高機構,并任命自己的親侄子朱文正作為首任大都督。洪武十三年(1380),胡惟庸案發(fā),朱元璋改大都督府為五軍都督府,將天下都司衛(wèi)所的統(tǒng)兵權盡歸五軍都督府掌管,但調兵權卻劃歸兵部,權力大大下降。
朱元璋畫像。來源/故宮博物院
除了“都”,“總”字在官職中也很常見,同樣也有統(tǒng)領的含義。比如魏晉到隋唐時期經??吹降母鞣N“總管”,就是一個方向的軍事負責人。例如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弟弟齊王宇文憲,就在滅北齊的戰(zhàn)爭中擔任過行軍總管,率領大軍參與滅齊戰(zhàn)爭。
唐貞觀十八年(644),李勣(就是起兵反對武則天的徐敬業(yè)的爺爺)被唐太宗任命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跟隨李世民一起征討高句麗。到乾封元年(666),唐高宗李治任命李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兼安撫大使,統(tǒng)領大軍經過一系列的戰(zhàn)爭消滅了高句麗。
“總兵”是明清時期比較常見的武職名稱。明朝時,“總兵”最初是非常設官,后來隨著戰(zhàn)事增多而比較常見。要說等級最高的總兵,大概就是那位自稱“朱壽”的皇帝陛下了。
總兵還如哪吒的父親“陳塘關總兵”,具體可參考往期推送《以殷商為背景的<封神演義>,為何會出現(xiàn)“陳塘關總兵”這樣的明朝官職?》
正德十二年(1517),蒙古小王子率部南犯,殺掠甚多。明武宗朱厚照微服出巡,又親自率軍追擊,甚至親自斬殺一名韃靼士兵。在此次戰(zhàn)事中,喜歡“整活”的朱厚照使用了“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的名號,讓人瞠目。
明清時期,還有一種“總督”的官職比較顯赫。在明代時,“總督”根據事情而設立,比如明朝在西北設立的“三邊總督”,主要職責是應對蒙古諸部落的侵擾。清朝時期,總督成為地方的高官,比較知名的,如兩江總督,掌管江蘇、安徽、江西三省(江蘇、安徽原為江南省,后分為二),晚清的直隸總督甚至會兼任北洋大臣。這個帶有“總”字的官職,一時風頭無兩。
總督署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
古代官職往往會有很多修飾詞,它們的出現(xiàn)和演變,背后都在遵循著所屬時代權力運行的邏輯。它們的流變,不僅是官職內涵、外延的變化,更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的變遷。
參考書籍:
《三國志》
《舊唐書》
《宋史》
《明史》
《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