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生 2025-02-12
埔寨火龍是廣東省豐順縣埔寨鎮(zhèn)村民鬧元宵的傳統(tǒng)活動內(nèi)容。千百年來,人們都把龍當作吉祥的化身,舞龍是我國各地元宵節(jié)的主要活動之一,但在不同 的地區(qū)、不同民族有著很大的差異,各地區(qū)舞龍各有特色
2024年2月24日,正值元宵節(jié)。晚8時,武漢市漢陽區(qū)水墨甲秀小區(qū)里華燈璀璨、鑼鼓喧天。龍陽新村社區(qū)高龍隊的隊員們舞起高龍,給市民拜年。隊員們或頭頂肩扛,或口銜齒托,表演叩龍、舉龍、抖龍等高難度動作,重達30千克的高龍隨著鑼鼓聲上下翻飛。圍觀接福群眾越聚越多,天氣雖然寒冷,現(xiàn)場氣氛卻熱鬧非凡。
漢陽高龍是湖北特有的一種龍燈藝術(shù),盛行于湖北省武漢市漢陽區(qū)部分地區(qū)。1999年12月,“武漢高龍之舞”代表團受邀參加中華舞龍大賽,喜獲“國安杯”和“山花獎”頭名,喜得“雙冠龍”美譽,高龍一時繁盛。
高龍賜福
千百年來,人們都把龍當作吉祥的化身,相信它能翦兇除惡,降妖辟邪;又能興云作雨,保佑五谷豐登,人間太平。舞龍習俗的由來,在《國家人文歷史》2024年1月上《尋龍記》里有過詳細介紹。舞龍是我國各地元宵節(jié)的主要活動之一,但不同地方各有特點。漢陽高龍據(jù)說起源于唐貞觀年間,當時中原大旱,自恃“真龍?zhí)熳?rdquo;的李世民上書玉皇大帝求雨,玉帝遂要求龍王按照“城內(nèi)(下)三寸,城外四寸”降雨,而龍王卻故意讓雨反著下,令城內(nèi)洪水泛濫。玉帝龍顏大怒,下令魏征在云夢澤斬殺龍王。龍王得相士指點求情李世民,李世民便宣召魏征進宮伴駕弈棋,幫助龍王逃過午時之劫。弈棋之時,魏征忽然伏桌而睡,仍在夢中將其斬為十三段,人們遂將龍頭舉起以謝浩蕩皇恩。后李世民遂下令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祭祀龍王。當然這只是一種傳說,陳日紅在《荊風楚韻:湖北民間手工藝研究》一書中認為,從較清晰的扎龍和舞龍者的傳承譜系來看,高龍最早出現(xiàn)于清末民初。
漢陽高龍由龍頭、龍身、龍尾3部分組成。高龍的龍頭呈“乙”字形,高4—5米,重量有20千克、30千克、50千克不等。因龍頭較高,且藝人手撐龍頭豎式舞動,令人仰視而觀,敬畏虔誠之情油然而生,故謂之“高龍”。高龍共13節(jié),在龍頭、龍頸、龍身以及龍尾的每個圓形截面上,都貼有一個用紙剪刻成的藍色八卦圖和紅綠色太極圖。關于高龍上的八卦太極圖,相傳魏征出身道家,于是他夢中斬殺龍王后,便在每節(jié)龍身上畫上八卦圖。
漢陽高龍是湖北特有的一種龍燈藝術(shù),盛行于湖北省武漢市漢陽區(qū)部分地區(qū)。漢陽高龍由龍頭、龍 身、龍尾 3 部分組成。因龍頭較高,且藝人手撐龍頭豎式舞動,令人仰視而觀,故謂之“高龍”
作為節(jié)慶民俗活動的物質(zhì)載體,被高高舉著的“龍”是最關鍵的道具。在民間,人們都是以身邊常見材料,發(fā)揮聰明才智來制作。因受歲時節(jié)令和傳統(tǒng)習俗所限,高龍一般只能在春節(jié)后十二至十五才能為外人所觀,一待祭祀開光完成相關活動后則須被焚升天,所以舊時高龍每年存世時間很短。作為一種手工技藝,高龍扎制多以口傳心授的形式在師徒間傳承,并無文字、畫譜記載,其尺寸樣式多存于藝人心腦之中。清末民初以來,高龍扎制技藝經(jīng)漢陽江堤鄉(xiāng)和永豐鄉(xiāng)周氏家族和李氏家族等數(shù)代民間紙扎藝人的傳承。
高龍龍頭跟人們常見的龍頭截然不同,其頂端呈圓凸狀,且與中間“折線”部分合在一起,形成龍頭的上下頜,將彩色龍珠置于上下頜中形成一個讓人叫絕的龍嘴。據(jù)藝人講,這是一種似鯉似龍的造型,其來源還有一些說法。俗曰“虎行風,龍行雨”,由于高龍的流行地域主要在漢陽江堤鄉(xiāng)鯉魚洲和永豐鄉(xiāng)龍陽湖一帶,此地水域?qū)拸V,人們世代以養(yǎng)魚、打魚為生,藝人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習慣將常見魚頭造型用于扎龍,也不足為怪。
按舊俗,人們在扎制和玩舞高龍過程中須有相關祭祀儀式,如在起扎開光(現(xiàn)身)和焚燒搶福(升天)時都要舉行莊嚴隆重的儀式。每年正月初三開始扎制高龍,正月十一晚舉行開光儀式,為高龍點睛﹑貼鱗片,是謂“請龍”。人們設案上香,擺放供品,由位尊年長者主持祭祀儀式,眾人許愿祈福。當?shù)厝苏J為不開光就不能“出龍”,且高龍一經(jīng)開光,即被賦予神性,從而布施甘露﹑澤福人間。在正月十五燈節(jié)之夜,鬧完元宵盡興后的人們?nèi)栽诤吪e行“升天”儀式,主祭一番吟誦后將其點火焚化,民眾皆合掌叩首,祈求神龍賜福。高龍升天之時,也是民眾“搶福”之時,心懷虔誠的人們皆不畏烈焰,興致勃勃地爭先入火海“搶福”。搶福也是有講究的,如能搶到龍珠,寓意財源廣進;若能分享龍須,則寓意福高壽長;若能搶到彩珠,則官運亨通,即使只拿到一片鱗甲也會給搶福者帶來驚喜。
每年從正月十二到十五,都是高龍回歸民間、與民同樂的日子。在大鼓﹑篩鑼、大鈸、大鑼、馬鑼、镲鈸﹑大镲及嗩吶、笙等吹打樂的伴奏下,鑼鼓鞭炮齊鳴,高龍仗勢而立。傳統(tǒng)的高龍舞法,只限于走動、跑動,被稱為“起燈”“游燈”“看燈”。掌龍頭者扛首而動,眾燈節(jié)繞龍首邊跑邊吼,以壯龍威。龍首高昂,燈節(jié)環(huán)立,龍尾搖曳擺動。舊時高龍為“燃燭龍”,其空心體內(nèi)燃置蠟燭;現(xiàn)在則安裝電燈,使其通體透亮,增強了觀賞性。
高龍的表演集中體現(xiàn)在舞龍頭,技法有叩、掃、舉、抖、頂、托、銜等多種。因為高龍是豎式玩法,其現(xiàn)代舞法程式亦與其他龍燈形式不大一樣,是力與巧的結(jié)合。其中“口銜齒托”難度系數(shù)最高,“漢陽高龍”項目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李光明正因這招絕活成為當?shù)芈劽?ldquo;馭龍高手”。“舞龍人先要扛起幾十斤重的龍頭,抬頭仰視天空,用口齒銜住龍頭下方的竹篙,雙膝跪地挪動前行,堅持數(shù)分鐘不倒。”李光明介紹,這不光靠蠻力,在保持身體平衡的同時還要辨別風向,避免龍頭晃動或傾倒。
2017 年 2 月 11 日,廣東豐順縣表演的埔寨火龍。舞龍人在七彩光焰中嫻熟地“馭龍”,火龍在火海 中翻騰飛舞,氣勢磅礴,場面蔚為壯觀
“人在火中舞,龍在火中飛”
與漢陽高龍一樣,每逢元宵佳節(jié),有“中國火龍之鄉(xiāng)”之稱的廣東梅州豐順縣埔寨鎮(zhèn)的人們都要用竹篾、稻草扎成“金龍”形狀,在“金龍”上安爆竹、插香火,配以鑼鼓,燃放舞動“金龍”,俗稱“燒龍”,以此祈求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
2024 年 2 月 23 日晚,貴州省臺江縣的苗 族“舞龍噓花”活動。場面驚險、火爆,堪稱“勇 敢者的游戲”
作為重頭戲的“燒火龍”分“出龍”“燒龍”和“回龍”三個步驟。“金龍”由幾十位赤膊壯漢手擎出洞,在“金龍”不停上下舞動的同時,火也會跟著引線蔓延,逐節(jié)點燃龍身上的煙花,“金龍”瞬間變?yōu)殂y花飛濺、火花四射的“火龍”。舞龍人在七彩光焰中嫻熟地“馭龍”,火龍在火海中翻騰飛舞,做出張嘴、吐珠、躬身、搖尾、噴火等動作,氣勢磅礴,場面蔚為壯觀。此時周邊的群眾不僅不會躲避四濺的火星,還要爭先上前沾沾“龍氣”。
時而火光四濺動作驚險,時而招式豐富氣勢恢宏,舞“火龍”呈現(xiàn)的就是“人在火中舞,龍在火中飛”的壯觀場面。而貴州臺江縣元宵節(jié)苗族舞龍噓花更驚險、火爆,堪稱“勇敢者的游戲”。
貴州臺江苗族將漢族的舞龍文化經(jīng)過改造,成為現(xiàn)在仍然還在流傳的舞龍噓花習俗。每年從農(nóng)歷正月初五開始,臺江市民群眾就準備著手編扎龍燈。龍燈分“草龍”“亮龍”和“硬龍”三種。草龍,當?shù)厮追Q草靶龍,用稻草編制而成;亮龍,俗稱節(jié)節(jié)龍,用彩繪布編制而成;硬龍,用篾條扎制而成。當?shù)匾恢北3滞暾墓乓?guī)儀式,每年出龍(初五、初七、初九都可以)都要舉行莊嚴的開光,進行三拜,即一拜祭水井(或河流),祈求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二拜祭廟宇,祈求吉祥幸福;三拜宮署衙門,祈求官與民同樂,天下太平。三拜后龍就進村入戶拜年,拜年活動時間長,可達十日之久,拜年活動行將結(jié)束。
在元宵節(jié)當夜,四方村寨的龍云集臺拱鎮(zhèn)(即臺江縣城),有的商家還會專門在大門用噓花迎接龍的到來(接龍),接的龍越多越吉利、接的龍越多新的一年里越是鴻運當頭。之后才進行舞龍噓花,并將活動推向高潮。“噓花”,即舞龍者赤膊接受火藥噓花筒的洗禮。噓花筒由整節(jié)楠竹或棕樹挖空內(nèi)心制成筒,在楠竹節(jié)或棕樹空心內(nèi)填滿配好的自制火藥以及銅砂、鋼砂、打火石和玻璃碎末兒,以適當?shù)牧Χ葔壕o,最后用干黃泥巴封口夯實制成。花筒噓放時能噴出數(shù)米高的開花火焰,對空燃放如火樹銀花,形成一片強烈的火海,舞龍者則英勇無畏地在火海中跳躍奔騰,全力拼搏、奮勇前進,整個場面驚險、刺激。
“形變龍不停,龍走套路生”
因循各地文化習俗的不同,舞龍也各具特色。根據(jù)龍的造型來區(qū)分,舞龍就有高龍、火龍、布龍、紗龍、紙龍、草龍、錢龍、竹龍、棕龍、板凳龍、百葉龍、荷花龍等形態(tài),龍的形態(tài)不同,其舞蹈造型和舞蹈技法也各不相同。
廣東東海島東山鎮(zhèn)東山圩村的人龍舞素有“東方一絕”的美稱。表演時,幾十至數(shù)百名青壯年和少年均穿短褲,以人體相接,組成一條“長龍”。在鑼鼓震天、號角齊鳴中,“長龍”龍頭高昂,龍身翻騰,龍尾勁擺,一如蛟龍出海,排山倒海,勢不可擋,顯現(xiàn)出獨特的海島色彩和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是東海島乃至雷州半島經(jīng)久不衰的民間風俗和大型廣場娛樂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長興百葉龍發(fā)源并流傳于浙江省長興縣林城鎮(zhèn)一帶,源自荷花化龍傳說,由清代道光年間廟會中的化龍燈演變而來,至今已有160多年歷史。長興百葉龍構(gòu)思奇巧,表演時,荷花在瞬間變成龍是其最顯著的特點,通過湖水蕩漾、荷葉擺動、荷花盛開、彩蝶撲飛、蛟龍嬉戲等動作和情節(jié),編排為優(yōu)美的舞蹈,展現(xiàn)江南水鄉(xiāng)的意境。起源于江門市蓬江區(qū)荷塘鎮(zhèn)篁灣村的荷塘紗龍突出特點是以特制的輕紗作龍衣,用金錢片式的紅、黃綢布貼作龍鱗,龍體內(nèi)裝上有防風防滴裝置的蠟燭。在夜間點燃時,整條龍通明透亮,舞起來金光閃耀,宛如滾動的彩虹。
浙江奉化布龍所有舞蹈動作都在龍的游動中進行,做到“形變龍不停,龍走套路生”“人緊龍也圓,龍飛人亦舞”,造型生動、轉(zhuǎn)換巧妙,龍圈環(huán)環(huán)相扣,龍身緊緊纏繞,部分動作已被用作國家舞龍比賽的規(guī)定動作。湖南芷江孽龍是我國“龍”系列中一種獨特的舞龍形式,又稱“獨龍舞”。舞動時以“兇、猛、頑、趣”為特點的奇妙技藝以及獨特的鼓樂伴奏,將“龍”的精、氣、神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熱鬧非凡,是芷江至今保存最原始、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民間藝術(shù)之一。直溪巨龍是常州金壇直溪鎮(zhèn)巨村一帶流傳的一種龍舞,始于明代,又因龍身長而巨大,故稱為巨龍。其表演舞得活、舞得圓、神態(tài)真、套路多、速度快,轉(zhuǎn)換巧妙,銜接緊湊。每年正月十五前后,直溪鎮(zhèn)巨村都會舉行盛大的出龍儀式,如今,巨村舞龍隊與時俱進地增加了“火花龍”等表演,當鐵水四濺如流星般沖向高空,巨龍穿行其間,火花噴射,蔚為壯觀。
在邯鄲曲周,舞龍表演也是元宵節(jié)期間不可缺少的一項娛樂項目。曲周龍燈靠手工精心制作而成,以竹為骨,整個龍身用繩索串聯(lián)上百個竹圈而成,每間隔兩米,下設一把手,少則七把,多則九把;龍鱗用窗戶紙染就而成。整個龍體造型特點是:巨口張、目生光、角尖厲、須飄揚、身婉長,尾剛勁、千鱗萬甲,神采飛揚,威武壯觀。曲周龍燈由火龍和水龍之分,火龍以紅色為主色調(diào),水龍以藍色為主色調(diào)。1982年,曲周龍燈經(jīng)北京民族文化宮專家鑒定,確認為漢民族龍燈的代表。
此外,浦江板凳龍、汕尾滾地金龍、銅梁龍舞、瀘州雨壇彩龍、易縣擺字龍燈、金州龍舞、蘭溪斷頭龍、大田板燈龍、汝城香火龍、上海松江的舞草龍、江蘇溧水的駱山大龍、湖南平江的九龍舞、中山醉龍、喬林煙花火龍、黃龍溪火燈龍舞、浦東繞龍燈、浙江泰順的碇步龍、開化香火草龍、坎門花龍等都各有特點。
《信西古樂圖》里的舞獅圖,12 世紀,日,信西入道。信西古樂圖中有自唐朝、東南亞、東北亞等傳入的各種舞樂百戲及樂器圖
“奮迅毛衣擺雙耳,如從流沙來萬里”
“長龍”翻騰,“雄獅”躍動,在各地鬧元宵習俗中,與舞龍相對應的,還有舞獅。獅子是一種雄健、威武、勇敢的動物,被視為安詳、守護、辟邪、吉祥的神物。獅子并非中國本土動物,因此中原地區(qū)的獅子是由外國進貢而來的。漢武帝鑿空西域后,獅子才開始傳入中國。在當時的記載中,被記作“師子”?!稘h書》記載:“自是(指開通西域)之后……鉅象、師子、猛犬、大雀之群食于外囿。殊方異物,四面而至。”《后漢書》又分別提到東漢章和元年(87)“月氏國獻師子”;章和二年,“安息國獻師子”;永元十三年(101)“安息王獻師子”以及陽嘉二年(133)“疏勒國獻師子”。而舞獅活動,最遲在魏晉時期也已經(jīng)出現(xiàn)。《漢書·禮樂志》中提到過“象人”,孟康解釋為:“若今戲蝦魚、師子者也。”孟康是三國時期魏國的學者,他說漢代的象人就像“今天戲樂魚蝦和獅子的人”,說明三國時期,就已經(jīng)有戲獅子的表演了。
獅子傳入中國后,其本身威武的形象極具權(quán)勢象征,成了祥獸最佳的摹本。隨著漢代以來印度佛教的傳入,更把獅子神化起來。佛經(jīng)故事中記載:“釋迦牟尼誕生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唯我獨尊,做獅子吼,群獸懾服。”獅子凌駕于百獸之上,具有辟邪護法的作用。在佛教節(jié)日的佛像游行中,有人會扮成獅子給佛像開道。北魏時期楊衒之在《洛陽伽藍記》中記載了洛陽長秋寺,“四月四日,此像常出,辟邪、師子導引其前。吞刀吐火,騰驤一面;彩幢上索,詭譎不常。奇伎異服,冠于都市”,從“吞刀吐火”“彩幢上索”等可以推斷,這恐怕便是后來舞獅的雛形。
到唐朝,舞獅是大型宮廷舞蹈表演的一種。唐太宗貞觀十一年(637),對隋朝九部樂進行了調(diào)整,增加成“十部樂”。其中最有名的“五方獅子”又稱《太平樂》。“五方獅子”的表演,氣勢雄壯,絢麗非凡。白居易在《西涼伎》一詩中詳細描寫了舞獅的場面:“西涼伎,假面胡人假獅子??棠緸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如從流沙來萬里……”這首詩不但證明了唐代有人演獅子舞,而且還生動地描繪出刻木做的獅子頭和絲綢做的獅子尾,金眼銀齒和抖身擺動雙耳的動作。
當時的舞獅子,還流傳到日本。日本的一幅《信西古樂圖》中,就畫有古代日本奏樂舞的場面,與唐代的相似,只是規(guī)模小得多。宋代,宮廷舞蹈開始式微,民間成為獅舞的生存土壤和表演舞臺。每逢元宵佳節(jié)或新張慶典、迎春賽會,民間都喜歡敲鑼打鼓舞獅,在陣陣鑼鼓鞭炮聲中,舞獅助慶,祈求吉利。明人張岱在《陶庵夢憶》中介紹浙江燈節(jié)時說,大街小巷,鑼鼓聲聲,處處有人圍簇觀看舞獅子。明末清初的《廣東新語》記載了廣州元宵節(jié)的獅舞盛況:“元夕張燈燒起火,十家則放煙火,五家則放花筒……城內(nèi)外舞獅象龍鸞之屬者百隊。”清代,廣東民間習武群體紛紛成立獅會,以寓武于獅的方式延續(xù)尚武傳統(tǒng),促成了獅舞與武術(shù)的進一步融合。廣府地區(qū)幾乎每個鄉(xiāng)鎮(zhèn)都有自己的醒獅隊,凡有祠堂,必有舞獅少年。在關于黃飛鴻的系列電影中可以一窺當時嶺南醒獅的狀況。
“北獅之宗”
中國舞獅大致以長江為界,分為南獅、北獅。獅分南北的時間點有不同說法:有稱約在宋朝,彰顯武技的獅舞隨移民南遷,產(chǎn)生南獅、北獅之分;也有稱大概是從明末清初開始,“舞獅”逐漸演化出南北兩個流派。近年亦有將二者融合的舞法,主要是采用南獅的形象、北獅的步法,稱為“南獅北舞”。
2021 年元宵節(jié),北京市豐臺區(qū)南宮村,村民正在表演舞獅。中國舞獅分南獅、北獅。北獅重模仿, 表演力求惟妙惟肖
北獅的造型酷似真獅,獅頭較為簡單,而獅身披金黃、橙、紅色毛。舞獅者的衣服、褲子、鞋都會披上毛,故而未舞時看起來已經(jīng)是惟妙惟肖的獅子。北獅重模仿,表演力求惟妙惟肖,較為接近雜耍。動作方面,北獅舞動多以撲、跌、翻、滾、跳躍、擦癢等動作為主。一般雌雄成對出現(xiàn),有時一對北獅會配一對小北獅,小獅戲大獅,大獅弄小獅,盡顯天倫之樂。徐水舞獅,素有“北獅之宗”美譽,發(fā)源于河北徐水縣(今徐水區(qū))北里村,主要分布于徐水北里、六各莊、謝坊營等十地。徐水舞獅文武兼?zhèn)?,通過威武的外形、逼真的表演,展現(xiàn)北方人民勇敢、粗獷、豪放的個性和鮮明的地方特色。徐水舞獅表演時由兩人前后配合,前者雙手執(zhí)道具戴在頭上扮演獅頭,后者俯身雙手抓住前者腰部,披上用牛毛綴成的獅皮飾蓋扮演獅身,兩人合作扮成一只大獅子,稱太獅;另由一人頭戴獅頭面具,身披獅皮扮演小獅子,稱少獅。
手持繡球逗引獅子的人稱引獅郎。引獅郎在整個舞獅活動中具有重要作用,他不但要有英雄氣概,還要有良好的武功,能表演“前空翻過獅子”“后空翻上高桌”“云里翻下梅花樁”等動作。引獅郎與獅子默契配合,形成北方舞獅的一個重要特征。
徐水舞獅的基本特征是外形夸張,獅頭圓大,眼睛靈動,大嘴張合有度,既威武雄壯,又憨態(tài)可掬。表演時能模仿真獅子的看、站、走、跑、跳、滾、睡、抖毛等動作,形態(tài)逼真,還能展示“耍長凳”“梅花樁”“跳樁”“隔樁跳”等高難度技巧。
“獨占鰲頭”
南獅主要流傳在東南沿海一帶,以兩廣、福建為主,也包括中國臺灣地區(qū)。南獅最初叫瑞獅,后來又稱醒獅,造型較北獅簡潔很多,布衣竹骨,不求形似,著重寫意,而且南方醒獅全部都是雄獅,只是分了文獅和武獅,并以太獅、少獅序長幼。與北獅在造型上還有一個重要的區(qū)別在于南方醒獅頭上有一個獨角,類似麒麟頭上的獨角,稱為“鰲頭”,由頭頂長出,向前彎曲,寓意“獨占鰲頭”。傳統(tǒng)南獅獅頭有“劉備”“關羽”“張飛”之分。三種獅頭,不僅顏色、裝飾不同,而且舞法根據(jù)三者的性格而異。南獅除外形不同外,性格尚有不同。白須獅舞法幅度不寬,花色品種不多,但沉著剛健,威嚴有力,民間稱為“劉備獅”。黑須紅面獅,人稱“關公獅”,舞姿勇猛而雄偉,氣概非凡?;野缀毆{,動作粗獷好戰(zhàn),俗稱“張飛獅”。
在表演上,醒獅的舞動造型很多,諸如起勢、常態(tài)、奮起、疑進、抓癢、迎賓、施禮、驚躍、審視、酣睡、出洞、發(fā)威、過山、上樓臺等等;舞者通過不同的馬步,配合獅頭動作把各種造型抽象地表現(xiàn)出來。故此南獅講究的是意在和神似。在醒獅的各種表演方式中,以“采青”最為常見。相傳“采青”原有“反清復明”之意,現(xiàn)在一般是取其好意頭,有“生猛”、生意興隆的象征。“青”用的是生菜諧音“生財”,把生菜及利是(紅包)懸掛起來,獅子在前舞上數(shù)回,猶豫后一躍而起,把青菜一口吃掉(謂之采青),再把生菜咬碎(謂之碎青),還要模仿獅子吃飽的表情神態(tài)(謂之醉青),再把咬碎的青吐向大家致意(謂之遍地生財)。
2024 年 2 月 14 日,在“ 龍 騰 獅 躍 ”賀 新 春·全國龍獅網(wǎng)絡大聯(lián)動(深圳福永分會場)暨 福永街道第 31 屆元宵龍獅會上的舞獅表演。南 獅布衣竹骨,不求形似,著重寫意
人間巧藝奪天工
獅舞龍騰鬧元宵,火樹銀花盼豐年。放煙火也是元宵節(jié)期間的傳統(tǒng)習俗之一。民間習俗,歡快祥和熱鬧的春節(jié)以年三十千家萬戶團圓飯開場,往往以元宵燈會和絢爛煙花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煙火在夜空中綻放,如同盛開的花朵,絢麗多彩,美不勝收。
宋代,火藥的配方不再是秘密,一方面火藥在征戰(zhàn)中不斷擴散,于元代傳往西亞北非及歐洲,一方面火藥作成的各種玩具——煙火也成為民間的小商品。例如,北宋汴梁李外寧、南宋杭州陳太保和夏島子等都是有名的煙火匠師。宋時放煙火已成為上元節(jié)的必備節(jié)目。在宋代記載中,有爆仗、五色煙火、起輪、走線、流星火爆、地老鼠、煙火屏風、成架煙火等。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中多次提到“煙火大起”“就地放煙火”等,夾在”百戲”中以增加氣氛。周密《武林舊事·元夕》記載,上元節(jié)夜在宮中一次就要施放煙火百余架。“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在辛棄疾筆下,元宵節(jié)的夜晚,一簇簇禮花飛向空中,然后像流星雨一樣散落下來。同樣,元代趙孟頫也有詩贈放煙火者:
人間巧藝奪天工,煉藥燃燈清晝同。
柳絮飛殘鋪地白,桃花落盡滿階紅。
紛紛燦爛如星隕,赫赫喧豗似火攻。
后夜再翻花上錦,不愁零亂向東風。
“巧奪天工”一語即源于此詩。
到明代,煙火達到全盛時期。在皇宮內(nèi),從十二月二十四日到次年正月十七日,在乾清宮丹墀內(nèi)安鰲山燈、扎煙火,每天放花炮。有各種奇花、火鳩、巧線、合子、煙火、火人、火馬之類。當然,各藩鎮(zhèn)也同樣爭奇斗富。例如汴梁周王府過上元節(jié)時,煙火架上,安設極巧故事,縱放走線兔子,有火盔、火傘、火馬、火盆、炮打襄陽、五龍取水、牌坊等名,花炮聲震耳。
由于煙火正切合燈火元宵的喜樂氛圍,這種習俗便一直傳承下來。夜幕降臨,煙花在夜空中綻放,各色禮花同時升空,交相輝映,既增添了節(jié)日的喜慶氛圍,也寄托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照田蠶”與“迎紫姑”
元宵佳節(jié),人們用舞龍舞獅和放煙火等方式祈福納祥、驅(qū)邪避疫,帶來好運和吉祥,此外人們還會通過外出走動的方式,來驅(qū)除身上的晦氣和疾病,祈求新的一年身體健康,萬事如意,這就是“走百病”,又稱“烤百病”“遛百病”“散百病”的習俗。起初參與者多為女性,后來有的男性也加入走百病行列。明朝張宿有詩云:“白綾衫照月光珠,走過橋來百病無。再過前門釘觸手,一行直得一年娛。”
在古代,女性被困居閨房,是不能隨便出門游走的,而“走百病”這種習俗讓女性獲得一個成群結(jié)隊出門游玩的機會。另外,元宵節(jié)正值春節(jié)過后,人們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休息和調(diào)整,身體也需要適當?shù)幕顒觼砘謴突盍?。因此?ldquo;走百病”習俗也逐漸演變成人們鍛煉身體、迎接新生活的一種方式。
在古代,元宵還有登高的習俗。隋代文人杜公瞻在給《荊楚歲時記》所作的注中引《石虎鄴中記》:“正月十五日,有登高之會。”之后,他又說:“則登高又非今世而然者也。”《石虎鄴中記》為西晉末東晉初文人陸翙所撰。從這則記載可以看出,西晉末東晉初,正月十五已有登高之會,但南北朝時期的正月十五雖然有許多民俗活動,但已經(jīng)沒有登高活動了。
《上元燈彩圖》里的“走橋”。從明代起,在 元宵節(jié)晚上女子會結(jié)伴出行,在路上,凡是遇到 橋,則三五成群地走過,俗稱“走橋”
《荊楚歲時記》記載南北朝時期正月十五的民俗活動中,有一條是“祭蠶神”。其來歷按《續(xù)齊諧記》的說法,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張成一次起夜時,忽見一婦人立于宅東南角,對他說:“這里是你家蠶室,我即此地之神。明年正月半,宜作白粥,泛膏其上以祭我,當令君蠶桑百倍。”張成聽信了,用白粥加上油膏,自此后果然蠶養(yǎng)得極好。此事一傳十十傳百,世人于是都在正月十五熬豆粥,祭祀蠶神。
祭蠶神后來又發(fā)展為“照田蠶”,江南一些地區(qū)每逢臘月二十五和正月十五,家家戶戶便選取麻葉浸油,然后綁在長竿之上,制作成火炬狀,在夜晚遍照田間,寓意著祈求來年蠶桑豐收,五谷豐登。王鳴盛《練川雜詠》里“高點彩燈千百盞,年年此夕照田蠶”描寫的就是這一習俗。“蠶”諧音為“財”,故又可稱“照田財”。
有些地區(qū),元宵節(jié)不僅是“照”,而是直接點燃草把去“燒”。“照田蠶”時,孩子們點起旺旺的火把到田里奔跑并在田間點燃。當天大人們非但不會阻止,還會告訴孩子到自家地頭田間多燒幾把,火燒得越旺,莊稼的收成就越好。大家會沿著田埂將點燃的草把沿自家的田角邊焚燒,稱之為“汰田角”,相傳能燒死蟲卵,驅(qū)趕田鼠,草木成灰,也有肥田的功效。
關于這種習俗的形成,一說源于用火焚燒田間的殘藁宿草,以利化草為肥和殺除害蟲并提高田地翻耕效率,用火照田可以抑制蟲害。中唐以后,太湖地區(qū)不斷開發(fā),火耕逐漸廢除,但由于積養(yǎng)下來的習慣,田間放火焚燒雖在農(nóng)忙項目中逐漸被抹去,卻以一種節(jié)日娛樂活動的形式遺留下來,逐漸轉(zhuǎn)變?yōu)橐环N固定的歲時民俗活動。如今,隨著工業(yè)化進程的發(fā)展,而且由于焚燒稻柴在一定程度上對環(huán)境造成污染,這個習俗現(xiàn)今已經(jīng)不多見了。
《荊楚歲時記》還記載了元宵“迎紫姑”的習俗:“其夕(正月十五日),迎紫姑,以卜將來蠶桑,并占眾事。”紫姑是中國民間傳說中一個善良、貧窮的姑娘,正月十五日時因窮困而死。迎紫姑首先要裝扮紫姑。一是束草為人,為她穿上衫裙,并以紙制成假面。另一種是用掃帚穿衣服扮成紫姑。晚清直隸天津人樊彬所撰《燕都雜詠》云:“敝帚掛紅裳,齊歌馬糞香。一年祝如愿,先拜紫姑忙。”紫姑裝扮好后,先把廁所,豬欄等處打掃干凈,再行祭祀。在老上海,元宵夜“走三橋”畢,婦女們通常先祭拜紫姑;然后,回房點燃香燭,將簸箕倒置,于有把手的一側(cè)掛銀釵,祈求紫姑時由兩女子用手指稍托起簸箕,隨著輕晃銀釵會在灑著白粉的地面“寫字”或“畫圖”,以“卜休咎”。李行南的《申江竹枝詞》就有:“燈火煌煌卜紫姑,東西鄰女學扛蘆。”
《繪高宗御書范成大照田蠶行》軸(局部),清,陳士俊,紙本設 色,縱 112.7 厘米,橫 28.7 厘米,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本幅畫繪宋范 成大《照田蠶行》 “鄉(xiāng)村臘月二十五,長竿然炬照南畝”的場景
閩南一帶的女孩們有祀“棕蓑娘”的習俗。福建沿海一帶,上元節(jié)常下雨,俗諺云“雨澆上元燈”,紫姑出門披上棕片編織的蓑衣避雨,因而稱棕蓑娘。傳說“棕蓑娘”是一個非常聰慧的姑娘,她心靈手巧,精于女紅。她繡的花能招來蜂蝶,不論什么花,只要讓她見過,就能繡得栩栩如生??墒牵簧鷧s唯獨沒有繡過楊梅花,因為楊梅開花是在深夜。為了繡楊梅花,她正月十五晚上爬到楊梅樹上等楊梅開花,直到下半夜,因打瞌睡失足從樹上跌下來摔死了。為了悼念這位巧女,每年正月十五夜晚,總有一群群少女們祭拜她。所以,與前述元宵習俗一樣,不論是“迎紫姑”還是祀“棕蓑娘”,都也表達了人們對幸福美好生活的憧憬。
(參考資料:多彩貴州文化云《傳承400年的苗族儀規(guī)“舞龍噓花”不只是驚險刺激》;江陰紀事《曾經(jīng)的“照田財”還記得不》;劉幸《廣東醒獅真功夫舞出新春精氣神》;魏東月《聊聊舞獅背后的兩項非遺文化》;郭正誼《煙火史話》;王麗娜主編《中華民俗通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