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冉 2025-02-12
2021 央視元宵戲曲晚會“復活”梅蘭芳在 1920 年創(chuàng)排的元宵應節(jié)戲《上元夫人》。舞臺上歌舞蹁躚的真人表演與儀態(tài)萬千的畫卷圖譜疊映交融,百年經(jīng) 典華彩重現(xiàn)
元宵節(jié)與中國戲曲的關系密切而微妙,它們相互成就、相互展現(xiàn)。我們可以從戲曲中看到元宵節(jié)慶典的盛況,也可以穿越回古代的元宵節(jié),欣賞熱鬧應景的節(jié)日戲曲。
陳三五娘愛情佳話
“韓江兩岸是名城,街頭巷尾盡歌聲。元宵佳節(jié)人同樂,百屏花燈唱恁聽?;顭艨赐昕醇啛簦^屏董卓鳳儀亭,貂蟬共伊啰戲耍,呂布氣到手捶胸。”潮州民歌《百屏燈》唱的是元宵佳節(jié)花燈滿城的熱鬧景象。與身型巨大的自貢花燈相比,潮州花燈從人物發(fā)飾到布景,再到衣服褶皺,鞋底針腳都極其精致,潛藏著潮州人獨有的細膩。
元宵節(jié)慶的第一關鍵詞是“燈”,觀燈、猜燈謎是元宵活動的重中之重。“今宵閑殺團團月,多少游人只看燈。”明代潮劇《荔鏡記》中,陳三五娘的愛情故事就生發(fā)于花燈滿街坊的元宵節(jié),其中“五娘賞燈”一折展示了古代潮州燈展的熱鬧場景,戲中男女也因賞燈結(jié)緣。潮汕地區(qū)位于廣東省東南沿海,東北與福建省接壤,同屬閩南文化圈。“陳三五娘”的故事廣泛流傳于閩臺粵及海外閩南語區(qū)域。1953年,以明代《荔鏡記》為藍本,由福建省閩南戲?qū)嶒瀳F改編演出的梨園戲《陳三五娘》上演。1954年,這部劇參加華東戲曲會演,獲得劇本、演出、導演、音樂、舞美、樂師、演員等多個獎項;1955年又獲文化部頒發(fā)的優(yōu)秀劇本獎。梨園戲流行于宋元,鼎盛于明清,是中國現(xiàn)存最古老的劇種之一,它保留了宋元南戲的聲腔唱腔、樂器流派和表演程式等諸多形態(tài)。梨園戲分為大梨園和小梨園。大梨園又分上路和下路,上路戲保留不少南戲劇目,下路戲則生活氣息濃厚?!蛾惾迥铩匪鶎俚男±鎴@,以生、旦戲見長,多演繹愛情故事、民間傳說。
《陳三五娘》描寫宋代泉州人陳三送哥嫂赴外地任職時,路經(jīng)潮州,元宵佳節(jié)在花燈下偶遇黃五娘,兩人互生愛慕之情。返程時,陳三又路過五娘繡樓,五娘投下荔枝手帕表明心意。陳三遂喬裝成磨鏡師傅,故意打破黃家寶鏡無力賠償,賣身入黃家。沒想到黃家已與林家結(jié)親,并催促婚期,陳三與五娘私訂終身,被迫私奔,卻被官差捉拿。陳三被發(fā)配充軍的路上遇見兄嫂,大嫂盡力撮合并前往黃家提親。歷經(jīng)一番坎坷后,有情人終成眷屬。
從民間傳說、傳奇小說,到梨園戲文,《陳三五娘》一脈相承500多年,如今可見的最早文獻資料即為戲曲刊本。從嘉靖本(1566)、萬歷本(1581),再到順治本(1651)、道光本(1831)、光緒本(1884),乃至后來的口述本(1952)、華東會演本(1954),一個劇目在500多年的歷史中留下了一道鮮明有序的傳承印跡,在戲劇史上實不多見。2014年11 月11 日,陳三五娘傳說經(jīng)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作為小梨園的經(jīng)典劇目,《陳三五娘》創(chuàng)造了“一出戲救活一個戲種”的傳奇。
誕生于20世紀50年代的梨園戲《陳三五娘》,聚焦陳三與五娘情感主線,倡導婚姻由己、自由平等思想,這個版本成功之處在于保留經(jīng)典橋段的同時,刪去了繁雜冗長的情節(jié)。元宵節(jié)的設定,對推動故事走向有重要意義,“睇燈”一節(jié)稱得上是整個劇情發(fā)展的原點。“今夜燈光月團圓,琴弦笙簫真?zhèn)€鬧滿街市。”“幸逢太平年代,人山人海,處處盡都慶賞開懷,高打千秋齊聲喝彩。”男女主人公在元宵節(jié)人山人海之中偶遇有情人,愛情故事由此拉開序幕,如果沒有這個背景,二人很難合情合理地相遇相識,后面的故事也無法展開。
因“燈”而演的戲
與形容其它傳統(tǒng)節(jié)日時不同,我們通常在元宵節(jié)前加一個“鬧”字。“鬧元宵”的原始意義與臘鼓、儺儀一樣,具有巫術(shù)意味,目的在于驅(qū)儺逐疫、召喚春天、喚醒大地。清代顧祿《清嘉錄》有專門的條目解釋“鬧元宵”:“元宵前后,比戶以鑼鼓鐃鈸敲擊成文,謂之‘鬧元宵’。”元宵節(jié)一到,每家每戶都會派出幾個人來,拿著鑼鼓家什,沿街敲打,跑的過程中還會使用相應曲牌,例如跑馬、跳財神、雨夾雪、下西風、七五三等,俗稱“走馬鑼鼓”。這些曲牌大多節(jié)奏明快,響聲震天。與鑼鼓不同,戲曲表演中的“鬧”字更具文化含義,不是以聲響震動耳膜,而是演繹各色人間故事,以曲折離奇的故事情節(jié),攪動人的心緒。有一種戲,正是因燈而起,稱為燈戲。
1961年,潮劇《荔鏡記》劇照。劇中陳三五娘的愛情故事就發(fā)生于花燈滿街坊的元宵節(jié),其中“五 娘賞燈”一折展示了古代潮州燈展的熱鬧場景,戲中男女也因賞燈結(jié)緣
元宵燈戲在中國戲曲史上有著特殊地位。從文獻資料記載看,它最早可以追溯至隋唐時期。唐代時,上至帝王貴胄,下至底層百姓都會用踏歌的方式慶祝元宵節(jié)。“上元日夜,上皇御安福門觀燈,出內(nèi)人連袂踏歌,縱百僚觀之。”《舊唐書·睿宗紀》所記踏歌,正是在正月十五日元宵節(jié)的京城安福門外舉行。在這一天,百姓也會“聚戲”,有敲鑼打鼓,張燈舉火的習俗,出現(xiàn)“人戴獸面,男為女服”的角色裝扮。學者彭恒禮認為,這可以算是文獻中所見最早的燈戲。唐玄宗曾命宰相張說以十五日夜的長安為主題創(chuàng)作《踏歌詞》:“花萼樓前雨露新,長安城里太平人。龍銜火樹千燈焰,雞踏蓮花萬歲春。”
成書于宋末元初的《武林舊事》記載了元宵慶典中的“舞隊”:“至五夜,則京尹乘小提轎,諸舞隊次第簇擁前后,連亙十余里,錦繡填委,簫鼓振作,耳目不暇給……”今人能夠直觀看到最早的古代燈戲場面,是在南宋流傳至今的《燈戲圖》里?!稛魬驁D》左側(cè)描繪了伴奏樂隊,右側(cè)描繪了舞蹈隊列,舞蹈隊伍中很多演員都戴有假面。不過在宋人眼中,舞隊和燈戲并不一樣。舞隊的內(nèi)容更加豐富,除了雜劇演員的裝扮表演外,還包括清音、鼓板、火藥、踏橇、旱船、魔術(shù)、雜耍等非戲劇因素的表演內(nèi)容,而在《燈戲圖》中,演員只有區(qū)區(qū)13人,表演內(nèi)容主要是雜劇中的戲劇裝扮。
清代以前的燈戲作為一種元宵節(jié)俗,基本上停留在裝扮巡游的層面,因主要在燈節(jié)演出,故名“燈戲”。演出內(nèi)容多是一些生活小戲,以耍鬧調(diào)笑、逗人開心為主要風格,且就在元宵燈場上表演,場地簡陋。表演時有音樂伴奏,以舞蹈動作為主,少有發(fā)聲演唱,重點是以詼諧滑稽的裝扮和動作逗人取樂,以烘托元宵節(jié)歡樂氣氛。而到清代中后期,燈戲已經(jīng)演變?yōu)橛星楣?jié)、有聲音的戲劇。全盛時期的燈戲,在四川、貴州、云南、廣西、湖南、湖北、江西等地皆有分布。在四川,燈戲又被稱為“大鋪蓋”,意即看燈戲可以不睡覺,通宵達旦。
以四川燈戲為例,演出時,先要在演出場地上豎立一根高高的桅桿,上面掛一盞燈,這盞燈是現(xiàn)場所有燈中最大的一盞,被稱為“主燈”。主燈之外還有排燈,主燈的四角各有一盞固定的排燈,排燈上寫“風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吉慶有余”“人壽年豐”等字樣。排燈最少4盞,多者可達24、48盞。這種演出前先掛燈的習俗,為燈戲所獨有,也是燈戲與元宵節(jié)淵源的體現(xiàn)。
莆仙戲《陳三五娘》中的一折“益春留傘”,在男女主人公的愛情故事中,婢女益春起到重要作用。 小梨園戲《陳三五娘》創(chuàng)造了“一出戲救活一個戲種”的傳奇
燈戲演出劇目的內(nèi)容多與元宵節(jié)有關,如《夫妻觀燈》,而《撿子戲》 《回門戲》 《回娘家》等劇目,故事設定也都發(fā)生在元宵燈節(jié)。
燈戲?qū)iT在元宵節(jié)演出,這一點也啟發(fā)其他大劇種一改過去燈節(jié)不演戲的慣例,推出專門針對元宵節(jié)的應節(jié)戲,也稱“燈戲”,如京劇、徽劇、越劇、豫劇、漢劇、粵劇等都出現(xiàn)了燈戲,演出內(nèi)容也是與元宵燈節(jié)有關的劇目。
晚清時期,以彩燈裝飾舞臺成為民間演出布景的普遍形式,特別是上海舞臺,燈彩之盛,雄冠全國。光緒初年,三雅園首先以扎彩來塑造《思凡》《下山》劇中的“諸佛真像”,之后各戲園爭相運用燈彩至昆劇舞臺。昆曲《洛陽橋》的演出中大量使用元宵燈彩,使戲臺變成一座“燈場”,同時滿足人們看戲、燈節(jié)觀燈的需求。光緒二年(1876),經(jīng)過改編的昆曲《洛陽橋》在元宵節(jié)首演,大獲成功,吸引大批觀眾,從此成為上海元宵節(jié)昆曲戲班必演劇目。
還有很多戲曲以元宵節(jié)為故事發(fā)生背景,臺上的主人公與觀眾一樣,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度過元宵佳節(jié)。京劇《紅梨記》中“賞燈”一折是長演不衰的折子戲,劇中表現(xiàn)太傅王黼請梁太尉到家中賞燈。為討好梁太尉,王專門準備了300名演劇藝人,18部鼓吹班子,120名教坊官妓到場承應,表現(xiàn)達官貴人在元宵宴飲、享樂的情節(jié),襯托出元宵節(jié)熱鬧的氛圍。
《夫妻觀燈》是黃梅戲的經(jīng)典小戲,該戲歡歌載舞,展現(xiàn)了農(nóng)民在豐收后的喜悅心情和生活情趣,唱腔輕快活潑,唱詞朗朗上口。尤其是一段吉祥話數(shù)燈,為演出增添不少節(jié)日氣氛:“手捧蓮花燈一盞,二家有喜,三元及第,四季如意,五子登科,六六大順,七子團圓,八仙過海,九龍盤柱燈,十全十美滿堂紅。”越劇《追魚·觀燈》講述的是一段人魚相戀的傳奇,鯉魚精沖破世俗阻礙,勇敢與凡人締結(jié)同心,在火樹銀花的熱鬧人間,借助元宵節(jié)花燈故事中的隱喻,傾吐對自由和真情的憧憬。
《燈戲圖》 (局部),南宋,朱玉,縱 28.9 厘米,橫 180.7 厘米,私人藏品。圖中描繪了“鬧”元宵的 伴奏樂隊和舞蹈隊列,舞蹈隊伍中很多演員都戴有假面
《鍘判官》又名《探陰山》,是京劇凈角唱工戲,取材于《三俠五義》。故事講述的是柳金蟬隨家人元宵觀燈時走散,被惡霸李保殺害。官差誤捉柳金蟬表兄顏查散,屈打成招。包拯探陰山查訪此案,陰司判官張洪與李保是甥舅關系,私改生死簿保李保一命,卻最終難逃包拯法眼,刀鍘判官。家人至親在熙熙攘攘的元宵節(jié)人群中失散,也是小說《紅樓夢》用過的橋段。
首推一個“鬧”字
東亞戲劇史專家翁敏華指出,雜劇中有一類稱為水滸“鬧”劇,其內(nèi)容也與元宵節(jié)有關。如元雜劇《一丈青鬧元宵》《村姑兒鬧元宵》《小李廣大鬧元宵夜》、明雜劇《呂彥彪打擂元宵節(jié),王矮虎大鬧東平府》《宋公明鬧元宵》等,都是表現(xiàn)水滸英雄利用元宵節(jié)作掩護“鬧”起義的故事。
明代文人凌濛初所寫的《宋公明鬧元宵》雜劇劇本,收錄在他的《二刻拍案驚奇》第四十卷,看題目便可知,故事取材自小說《水滸傳》。內(nèi)容是講宋徽宗臨幸名妓李師師,詞人周邦彥恰在李處,以此為題作《少年游》描述當時情景?;兆诘弥蟠笈阎馨顝┲鸪鼍┏?。后來又因其善填詞,復召為大晟樂正。元宵節(jié)這日,宋江與柴進、燕青等潛入東京觀燈,也來到李師師處,作《念奴嬌》向李暗示身份。恰逢徽宗與周邦彥等也來到,宋江等正欲向徽宗表達接受招安的意愿,不料李逵因為不滿宋江出入妓院,怒而闖入,放火燒屋,大鬧東京。
這部劇可以分為兩條線索來看,一條是宋徽宗、李師師、周邦彥三人之間的糾葛,取材于宋元時人的筆記;另一條是宋江與梁山泊眾好漢于元宵夜?jié)撊霒|京,欲通過李師師向宋徽宗表達謀求招安的意愿。
開場副末上場就念了一首辛棄疾的《青玉案》,詞的上半闋“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zhuǎn),一夜魚龍舞”寫的正是正月十五的晚上,滿城燈火,盡情狂歡的景象,之后以一首七言定場詩概括劇情:“李師師手破新橙,周待制慘賦離情。小旋風簪花禁苑,及時雨元夜觀燈。”
在宋江這條線索中,從頭至尾,處處體現(xiàn)了元宵節(jié)元素。
第三折名字叫“訊燈”,講述宋江等人在朱貴酒店抓到一班萊州府前往東京府送燈的燈匠,得知官家下令元宵節(jié)大張燈火,燈匠們負責運輸五架大型燈,“妙手雕鏤,號玲瓏玉光”。宋江拿了一架最小的花燈,對方報說燈的本錢是20兩。一盞小燈已高達20兩,可見巨大的鰲山花燈價值連城,揭示地方上貢皇家的花燈靡費頗多。正因為這位燈匠告訴宋江京師的花燈十分好看,才有了后者夜探東京的念頭。
第五折“闖禁”里,燕青看到一班人“戴翠花,著錦衣,紛紛濟濟,走將來別是容儀”。一打聽,這些人正是剛結(jié)束了宮中應承的班直。柴進問王班直為何要頭戴翠花,答曰:“官家慶賞元宵。我們左右內(nèi)外,共有二十四班,每班二百四十人,通共五千七百六十人,每人皆賜衣襖一領,翠葉金花一枝,上有小小金牌一個,鑿著‘與民同樂’四字,因此每日在這里聽候點視,如有宮花錦襖,便能夠入內(nèi)里去。”元宵節(jié)皇帝與民同樂看戲時,會有班直護衛(wèi)站在皇帝與百姓之間負責安保工作,這翠花牌其實是進出皇宮的憑證。關于這段內(nèi)容,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卷六“元宵”里也有記載,當時“燈山上彩,金碧相射,錦繡交輝”“上有大牌曰‘宣和與民同樂’……近門亦有內(nèi)等子班直排立,萬姓皆在露臺下觀看,樂人時引萬姓山呼”。
宋江賞元宵燈會,現(xiàn)代,戴敦邦,出自《水滸傳》第三十二回“宋江夜看小鰲山,花榮大鬧清風寨”。 明代文人凌濛初所寫《宋公明鬧元宵》,故事取材自小說《水滸傳》,時間背景為元宵節(jié)
第七折“賜環(huán)”中,才子周邦彥寫詞得罪了皇帝被發(fā)配邊疆,與李師師依依惜別。此時皇帝也是因為元宵節(jié)改變了主意:“明日元宵佳節(jié),正須好詞,不免赦其罪犯,召他轉(zhuǎn)來為大晟樂正,供應詞章。”
而第八折的一段唱詞對宋代元宵燈會場景進行了詳盡描述:“逢霽色皇都春早,融合雪正消??礌庱Y玉勒,競睹金鰲,賽蓬萊結(jié)就的島。迤邐御香飄,群仙不待邀。樓接層宵,鐵鎖星橋,大家來看一個飽。幸遇著風流俊髦,廝覷了軒昂儀表。不枉了,兩相輝,燈月交。”早春時節(jié),冰雪消融,鰲山燈會光彩奪目,恍若蓬萊仙島,群仙畢至,場面宏大震撼。“鰲山”是元宵節(jié)的代表性燈景,以彩綢結(jié)為山形,上懸彩燈為飾,下面是車輪,可巡回展示,常常出現(xiàn)在元宵戲曲中。雜劇《賀元宵》第二折就有這樣的唱詞:“喜鰲山高接云衢,蓋的來花攢錦簇,有千般像生人物。”第四折又出現(xiàn):“喜鰲山勢結(jié)巍巍,巧樣花燈,繡帶風吹。”鰲山上花團錦簇,山勢巍峨,風吹得飄帶飛揚,人物塑像栩栩如生,畫面感十足。宋代開始,鰲山上還出現(xiàn)神仙故事。此時此刻,人們紛紛出門,男女互相相看,看月看燈更看人。第九折“鬧燈”,以黑旋風放火打人、大鬧元宵節(jié),一個熱鬧甚至有些雜亂的場面圓滿結(jié)尾。
明清傳奇劇《元宵鬧》也是一部以元宵節(jié)為背景的劇作。核心情節(jié)是講水滸眾英雄用吳用的妙計,于元宵之夜放火燒了翠云樓,劫盧俊義出獄。全劇出現(xiàn)了清明節(jié)、七夕節(jié)、中秋節(jié)、重陽節(jié)以及春節(jié)為背景的故事情節(jié),不過元宵節(jié)依然是劇情的重點。劇中梁中書說:“元宵已至,往年燕京例搭鰲山,與民同樂,不料舊歲禍結(jié)梁山,今欲照例廣放花燈,恐生不測。你有何區(qū)處?”張文遠則答道:“老爺速諭居民,不論市街村巷,逐家高搭彩坊,大張燈火。較之往歲倍常燦爛。永夜明燃,金吾莫禁,使遠近聞知,不滅天下太平氣象。”唱詞中所反映出的宋代元宵節(jié)慶儀式,照例是要搭建鰲山,廣放花燈,市井街巷也會搭彩坊掛燈火,取消宵禁,已經(jīng)是元宵節(jié)的慣例。
劇中還出現(xiàn)大量節(jié)慶場景的描述“星橋火樹連阡陌,鰲山逞綠色。鮑老舞新妝,兒童演雜劇。五音六律,鑼篩鼓擊。煙火賽明月,流星遍天擲”。鮑老原是宋代傀儡戲中的一個人物角色,后被單另提出作為一種民間滑稽舞蹈。劇中第二十五折對元宵節(jié)場面的描述就更具體了:“結(jié)彩勝蓬瀛,見萬戶燭搖紅影。銀蟾離嶠,碾破碧天千頃。良宵幾經(jīng),與民同歡,永夜人不禁。聽聲嘈一片高歌,齊聲賀五谷豐登。”街面上布置一新,千家萬戶紅燭不滅,人們徹夜高歌。
元宵節(jié)令戲為何要將劇情設置得這么“鬧”騰?翁敏華分析說,元宵之后就是春耕,元宵這等鬧,那是因為要鬧醒天地、鬧醒河流山脈、鬧醒大自然。
元宵節(jié)火燒翠云樓,現(xiàn)代,戴敦邦,出自《水滸傳》六十五回“時遷火燒翠云樓,吳用智取大名府”。 明清傳奇劇《元宵鬧》以元宵節(jié)為背景。核心情節(jié)是講水滸眾英雄用吳用的妙計,于元宵之夜放火燒了 翠云樓,劫盧俊義出獄
歌頌花燈之下的愛情
作為古代的情人節(jié),元宵節(jié)為年輕男女創(chuàng)造了一見鐘情的條件,女子們按例可以盛裝出游,俗謂走橋或者走百病,名義上觀燈實際卻是觀人?!蹲镶O記》中霍小玉邂逅李益、《錦箋記》中柳淑梅邂逅梅玉、《金雀記》中井文鸞邂逅潘岳,都是借助元宵賞燈的機會。情人節(jié)的節(jié)日氛圍中,藏著的是萌動青年男女的春心。
元宵燈火之下,類似陳三五娘的愛情佳話不勝枚舉。元雜劇《王月英元夜留鞋記》故事源自《太平廣記》,講述王月英母女在開封城內(nèi)以開胭脂鋪為生,落第書生郭華愛上王月英,借買胭脂與之來往。二人一見鐘情,王月英暗中遣丫鬟遞詩一首給郭,約他元宵夜到相國寺見面。郭華賞燈時與朋友吃了點酒,王月英來相國寺時因節(jié)日社火游人隊伍攔擋而遲到。郭華等待時,酒醉酣睡過去。王月英終于赴約卻怎么也推不醒郭,又不宜長久逗留,只得把一只繡鞋、一塊手絹留在郭的懷里,唱道“遺下香羅和繡鞋,再約佳期又一載”??梢姸舜舜五e過,再想約會并不容易。郭華醒來知道錯過了佳人約會,后悔莫及,竟吞手絹哽咽而亡。寺中菩薩為兩人的真情感動,又知郭華陽壽未到,令鬼盡力保護他。來斷命案的包拯根據(jù)繡鞋的線索找到王月英,王悲痛萬分,拉出郭嘴里的手絹,后者竟奇跡復活。包公便為他們兩人主持結(jié)為百年之好。
這部劇與一般的包公斷案劇相比,出眾之處在于其曲詞優(yōu)美典雅,也是第一次引入胭脂女的角色設定,《元人雜劇概說》評價這部劇“曲辭本色而艷麗”。劇中唱詞不少都描寫了元宵節(jié)的場景,如“車馬踐塵埃,羅綺籠煙靄,燈球兒月下高抬”。“燈輪呵紅滿街,沸春風管弦一派,趁游人擁出蓬萊,莫不是六鰲海上扶山下,莫不是雙鳳云中駕輦來,直恁的人馬相挨。”元宵節(jié)街上車水馬龍阻擋了約會人的腳步,因而才有了生而猝死、死而復生的反轉(zhuǎn)劇情。
宋元南戲《樂昌分鏡》原劇本如今已然不存,但宋末元初的《醉翁談錄》里卻記載下這個故事。徐德言之妻為后主陳叔寶之妹、才貌雙全的樂昌公主。當時政局紛亂,眼看國破,徐德言就跟妻子說:“以君之才容,國若破,必入權(quán)貴之家。”分開后如果情緣未斷尋機重新相見必須借助一“信物”才行,乃破一鏡,兩人各執(zhí)一半。徐與公主相約:如果大難不死,那么就把這半面鏡子“以正月望日,賣于都市,我若在,即以是日訪之”。陳國亡后,樂昌公主果然被掠入楊素府中。元宵節(jié),徐德言歷盡千辛萬苦來到都城,在賞燈的人山人海中遍訪,果然有一老人拿著半面鏡子,嘴里喊著高價,人們都在笑話他。徐把老人叫到自己住處,仔細問明白了妻子的下落,寫下一首詩請他帶給公主:“鏡與人俱去,鏡歸人不歸。無復嫦娥影,空留明月輝。”最后,徐德言夫婦正是通過這半面鏡子,在元宵節(jié)這一個團圓之日“破鏡重圓”。
《太平樂事冊》之《觀戲》,明,戴進,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磻虮旧硪彩窃?jié)固定習俗之一
記錄元宵習俗
戲曲舞臺上記錄了大量古代元宵節(jié)的生活習俗。例如元宵節(jié)還稱“燒燈節(jié)”,這在戲曲唱詞中就有體現(xiàn)?!蹲镶O記》里有“女郎春進酒,王母夜燒燈”的唱詞;《錦箋記》中也出現(xiàn)“燒燈整玳筵”的唱詞;《殺狗記》直接說出“才過燒燈節(jié),不覺又逢寒食”這樣的敘述。除此之外,與元宵節(jié)相關的劇目,都以韻白或唱的方式描繪了元宵燈會的盛況。如《錦箋記》第五出《友聚》就用大段唱詞唱出元宵節(jié)燈火通明的庭院:“但見霞蒸日燦,電閃星垂,分明貝闕瑤臺,說甚蓬壺閬苑,照發(fā)蘭膏,滿室扶余火玉,光搖蓮炬,盈眸洞穴明珠,窮人力剪就輕羅萬眼,似鬼工壘成弱骨千絲。珍珠燈,水晶燈,琉璃燈,蝦須燈……火樹千株,放出那蜂趕梅,梨花炮,水澆蓮,無數(shù)奇花,九龍百響,賽月明沖宵犯斗。游魚走鼠,水金蓮遶砌穿波。”
明代文學家林章所寫的《觀燈記》詳盡演出了京華元宵節(jié)盛況。主人公上場就說: “今夜正月十五,乃是元宵佳節(jié)。月照龍城,九陌三衢弦管沸; 燈浮鰲嶠,千門萬戶綺羅明。正是行樂之辰,況當佳麗之地。”
《觀燈記》復原了林章在明神宗萬歷十四年(1586)逗留京城時的所見所聞,給穿越時空的讀者們規(guī)劃出一條清晰流暢的京城觀燈路線。劇中伯元、叔元元宵節(jié)攜女伴吃酒觀燈,一行人從皇宮外出發(fā),先經(jīng)過玉河堤,眾人贊嘆“堤邊之樹盡為楊柳,堤下之水出自御溝,水上之香膩卻是宮中所棄脂粉也”;再上玉河橋,到橋邊胡同王大處聽曲;轉(zhuǎn)去長安西街,“漸近鰲山之下,遠望燈光,已自好看也”;后到太仆寺橋,遠遠望去“黃城上一簇火光,即鰲山也”;于西城中擇一處酒樓,登樓遠眺,直至燈暗月斜。其中涉及的每一處地點,都可在北京城中找到明確的對應之處。
《國家人文歷史》2023 年 2 月(上下)“紅 樓夢”系列??敿毭枋隽嗽?jié)賈府宴飲觀 戲的熱鬧場景。此時,元宵節(jié)看戲已同美酒佳肴 一起,成了貴族之家過節(jié)的必備娛樂。演的內(nèi)容 也是與燈有關的應節(jié)劇目
而只有一折的明代雜劇《太平樂事》,是一部以元宵佳節(jié)商販經(jīng)營情況為題材的社會短劇。作者陳鐸以曲馳名當世,其散曲創(chuàng)作題材廣泛,博羅眾彩,被后世曲作家稱為南曲之冠。這部劇刻意模糊了地域標志,但從陳鐸長居金陵的生活經(jīng)歷來推測,劇中所描繪應是南京。
《太平樂事》全部以小商小販作為主角,從平民視角再現(xiàn)了金陵城中元宵節(jié)前后的買賣景況。在元宵佳節(jié)這一天,從事各項生意的小買賣人紛紛登場,借節(jié)日之便推銷自己的商品。例如一位賣花火人說起“花兒炮仗”來滔滔不絕,稱自己的花火馳名南北,花火界內(nèi)“稱吾為首”,自己賣的花火夜半飛天生光,煞是好看,能在“無形中變化出枝枝葉葉”,噴煙吐霧,非同凡品。
不同于其他雜劇作品將節(jié)日書寫作為敘事背景板和情節(jié)推動力,《觀燈記》與《太平樂事》中的元宵節(jié)敘事深入故事核心,圍繞元宵佳節(jié)賞燈、走橋、宴飲及商人的買賣情況展開,即使有時間變換,也不會超過元宵活動之外。
《觀燈記》以上元一夜的吃酒觀燈活動為敘述對象,描述風月場中幾位貴公子酴酥泛暖、聽曲賞舞之事。此劇不分出,時間跨度從天色將暮寫到第二日五更?!短綐肥隆穭t是復原市井叫賣場面,賣柴人與賣炭人是一組,互相譏諷對方生活辛苦,量小利??;賣酒人與賣茶人是一組,前者笑后者之茶讓人“詩腸澀苦”“全無一長可取”,后者嘲前者之酒,人喝了“醉眼昏花”“兩腿酸麻”;賣雞人與賣鵝人爭相吹捧自己的貨物,所謂長安城人人都見的鵝、個個皆知的雞;賣花火人與賣糖人一人一句互相揭短抨擊,賣糖人稱花火“相識了些硝炭硫磺”, 賣花火人則批麻糖是“連累了些芝麻豆末”。上元燈市寬街窄巷的諸般買賣,就這樣被原汁原味地復原在舞臺上。
說起來,看戲本身也是一項元宵節(jié)固定習俗,古人過元宵節(jié)如何看戲?節(jié)令觀戲,以清宮演劇最為規(guī)律,上元節(jié)是重要節(jié)令。乾隆時期,內(nèi)府精抄本《節(jié)節(jié)好音》中記錄的上元節(jié)戲有20種,包括《玩燈走橋》 《摸釘步月》 《福喜攸同》 《五祖降神》 《三元賜?!?《誠獻花燈》等,除了禮樂儀式感較強的承應節(jié)戲、宴戲之外,上元節(jié)前后也會穿插演出富于民間趣味的劇目,比如咸豐九年正月十六日,以《東皇布令》為開場,接演《小妹子》《吃茶》《逢人拐騙》《胭脂雪》,最后以《懸燈預慶》為團場結(jié)束。而以煙火為樂的戲劇表演,名目有《千葉蓮花》《萬國樂春臺》《天下太平》《萬盞燈》等,璀璨奪目,令人稱奇。
“紅樓夢中人”也曾為我們演示過元宵看戲的門道,那必須有酒有菜作為搭配?!都t樓夢》第五十三回“寧國府除夕祭宗祠 榮國府元宵開夜宴”描寫了元宵節(jié)賈府的熱鬧場景:“至十五日之夕,賈母便在大花廳上命擺幾席酒,定一班小戲,滿掛各色佳燈,帶領榮、寧二府各子侄、孫男、孫媳等家宴。”第五十四回寫道:“當下天未二鼓,戲演的是《八義》中《觀燈》八出。”此時,元宵節(jié)演戲已同美酒佳肴一起,成了貴族之家過節(jié)的必備娛樂。演的內(nèi)容,也是與燈有關的應節(jié)劇目。
果真是,舞臺上演元宵故事,書中人度元宵時節(jié),而我們則在文字中感受元宵喜樂。
(參考資料:翁敏華《元宵節(jié)俗及其戲曲舞臺表述》;鄭小雅《論陳三五娘明清戲曲刊本的角色演變》;彭恒禮《節(jié)日催生戲劇——以燈戲為例》;司若蘭《明清戲曲中的元宵節(jié)書寫》;李志云《〈六十種曲〉中元宵習俗的民俗學、戲曲學意義》;張靜《元宵演劇及戲里元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