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夜雨涮鍋 2024-12-27
原載于國家人文歷史微信公眾號(ID:gjrwls),有刪節(jié),未經(jīng)授權(quán)請勿轉(zhuǎn)載。
分還是不分?是個問題
對于中國古代王朝而言,“分封”和“集中”常常是一個難以平衡的問題。
秦始皇統(tǒng)一六合后,就有人建議分封子弟為諸侯王,但李斯認為這樣會造成諸侯坐大,削弱中央力量,周朝就是惡例,因而秦始皇廢除分封,采用了中央集權(quán)加郡縣制。秦朝二世而亡,漢高祖劉邦認為周傳承幾百年,秦十幾年就滅亡,根本原因在于秦沒有分封諸侯,導致四方大亂時,皇帝孤懸京城,連個靠譜的幫手都沒有。于是劉邦鏟除韓信、彭越、英布等異姓諸侯王的同時,封了一批劉姓的諸侯王,掌控韓信、彭越、英布等留下來的關東領土,想借助他們拱衛(wèi)劉姓江山??上屡c愿違,這些劉姓諸侯王在呂后企圖霸占劉姓江山時,沒有起到太大的作用。到漢景帝時,吳、楚等諸侯國反而發(fā)動七國之亂,妄圖顛覆朝廷。漢景帝的弟弟梁王劉武在平定叛亂中立下大功,但叛亂平定后,梁王又覬覦皇位圖謀不軌,險些再度釀成手足相殘的悲劇。此后漢武帝采用“推恩令”等措施削弱諸侯國,逐漸把諸侯國權(quán)力歸于中央任命的國相手中,使諸侯王成為單純享受榮華富貴的掛名貴爵,這才確保了“強干弱枝”的統(tǒng)治秩序。
來源/影視劇《漢武大帝》
也就是說,秦漢數(shù)百年間,讓不讓諸侯王擁有權(quán)力,對于帝王而言一直是兩難的問題。
分封本來是為了讓諸侯王擔負中央王朝的輔佐、枝葉,管理地方,鎮(zhèn)壓變亂。不給諸侯權(quán)力,就達不到這個輔佐的目的。但給了權(quán)力,諸侯王又可能尾大不掉,憑借掌控的資源,反過來叫板中央,對王朝造成威脅。甘蔗沒有兩頭甜,就看愿意承受哪一方面的風險。
來源/影視劇《漢武大帝》
西晉之前的曹魏,走的是“打壓諸侯王”的路線,而且非常極端。曹魏皇帝對于同族諸侯極為忌憚,諸侯王雖然在名義上享有尊榮,但在政治上完全受到限制和監(jiān)督。曹魏諸侯王不但沒法掌握地方權(quán)力,甚至諸侯王之間不允許隨便串門、通信,一舉一動都要報告朝廷。等到司馬炎的爺爺司馬懿掌權(quán)后,更把曹氏諸王都拉到鄴城軟禁監(jiān)視起來。等司馬氏亂政時,曹氏皇帝就成了完全的“光桿”,眼睜睜被逐漸削弱、廢棄。
司馬炎生于236年,高平陵政變時他已經(jīng)十多歲,這些都是他自己從小看到的情景。如今,自己坐的江山,是祖父和伯父、父親從曹魏手中奪過來的,保不齊會再來個人,又從他手中把皇位奪走。關鍵時刻,還是只有自己家親戚靠得住,可不能像曹魏一樣,光顧著防著自家人,倒把江山送給了外姓。
《辟雍碑》(碑文追述了西晉國的歷史,稱頌司馬炎的才略)。來源/河南博物館
晉宗室的團結(jié)
古代某一朝的政策,通常受開創(chuàng)者的經(jīng)歷影響。曹魏之所以打壓諸侯王,很大程度因為曹丕經(jīng)歷過與自己弟弟爭奪繼承權(quán)的斗爭,因此在曹魏建立之初,對當時的諸侯王(幾乎都是曹丕的兄弟)非常忌憚,制定了一系列限制政策。
相反,司馬氏在親情關系方面要好得多。
晉朝江山的奠基人是司馬懿。司馬懿的兩個兒子司馬師和司馬昭,關系比曹操的兩個兒子曹丕和曹植要融洽得多。
來源/影視劇《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lián)盟》
一方面,曹操在繼承人問題上犯過猶豫,一度產(chǎn)生廢長立幼讓曹植上位的想法,導致曹丕曹植各有一幫黨羽,手足相爭激烈;而司馬懿在世時從未想過讓司馬昭代替司馬師。后來只因司馬師早逝,又沒有親兒子(養(yǎng)子司馬攸也是司馬昭的血脈),這才把權(quán)力交到司馬昭一脈,是真正意義上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另一方面,曹魏江山從頭到尾主要靠曹操帶著一幫老兄弟打下,曹操晚年就已經(jīng)把漢朝內(nèi)外全換成了曹家的人,曹丕曹植在此過程中做出的貢獻有限;而司馬懿直到去世也不過初步掌握大權(quán),之后多年司馬師、司馬昭手足同心,前后接力,才最終消滅了曹魏內(nèi)部的反對勢力,為司馬炎奪位掃清道路。也就是說,曹丕曹植兄弟為了爭奪勝利果實大打出手,司馬師司馬昭則是兄弟同心打江山,兩家培養(yǎng)出來的手足關系自然是天壤之別。
來源/影視劇《大軍師司馬懿之虎嘯龍吟》
除了司馬師、司馬昭兄弟之外,其他司馬家族成員也是同心同德。司馬懿死后的十多年間,司馬師兄弟在朝中掌握大權(quán),其余眾多司馬家的人則占據(jù)各個重要崗位,內(nèi)外合力,才最終鑄就鐵桶江山。比如司馬懿的弟弟,司馬師、司馬昭的叔父司馬孚。這位老壽星在歷次政治、軍事斗爭中,始終與哥哥、侄兒、侄孫堅定站在同一立場,對反對司馬家的曹魏忠臣毫不留情地嚴酷鎮(zhèn)壓。司馬師執(zhí)政時期,往往就是司馬師、司馬昭、司馬孚三人分領大軍,留一人鎮(zhèn)守首都,一人在東防孫吳,一人在西抗蜀漢,正是三人齊心其利斷金。
因此,司馬家族的團結(jié)一心,是遠遠好于曹魏的。正所謂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這也使得司馬炎形成了慣性思維,對自己宗族比較放心。
司馬炎的制衡策略
作為西晉開國者,司馬炎從性格上來說是個比較和善的人。加上他掌權(quán)時曹魏原本就并不充盈的政治底盤已經(jīng)被清掃殆盡,故而司馬炎的政治手段相對溫和,作為君主也比較仁慈。例如,賈充堅決反對伐吳,司馬炎的對應手段是任命賈充擔任伐吳名義上的總指揮,出賈充的洋相。司馬炎在政治上唯一擔心的是自己的親弟弟司馬攸(伯父司馬師的養(yǎng)子),甚至一度因為群臣強烈要求他重用司馬攸,君臣形成了尖銳的對立爭端。在這種劍拔弩張的局勢下,司馬炎的打擊手段也不過是斥責和貶官而已。
來源/影視劇《三國演義》
對于可能帶來風險的潛在勢力,他更多采用“制衡”而不是“鏟除”的手段。而司馬氏的諸侯王,不但是他從感性上值得信任、愿意給予提拔的親人,也是他從理性上選取的平衡對象。
漢魏之際,世家大族掌握地方資源,把持權(quán)力,彼此通婚,勢力很大。曹操曾費了很大氣力與世家大族斗爭,最終還是只能妥協(xié)。新建立的曹魏政權(quán)中,上層權(quán)力很快被世家大族瓜分。到高平陵政變,司馬懿能得手也是依靠與其他世家大族聯(lián)盟。此后,司馬氏一步一步篡奪曹魏江山,也離不開其陣營中世家大族的襄助。等到西晉建立后,世家大族的實力比起曹魏建立之初更盛。
如何應對這些當年的盟友?除了用聯(lián)姻等手段繼續(xù)維系聯(lián)盟之外,司馬炎也必須搭建自己的基本盤。司馬氏諸侯王無疑是其中重要的一環(huán)——讓血脈相連的諸侯王在各地掌握權(quán)力和資源,制衡士族,也許就能避免像曹魏那樣陷入四面包圍的窘境。
因此,司馬炎剛一登基,立刻封了司馬家的27個人為王。這27個人里面,輩分最高的是86歲的叔公司馬孚。另外有叔伯一輩的21個人,還有司馬炎的3個弟弟和2個堂兄弟(司馬孚的孫子)。
來源/影視劇《三國演義》
曹魏的諸侯王沒有治理地方的權(quán)力,更沒有兵權(quán)。司馬炎則反其道而行之,規(guī)定諸侯王分為大中小三等,大國二萬戶,五千兵;中國一萬戶,三千兵;小國五千戶,一千五百兵。司馬家族元老司馬孚就受封“超級大國”,有四萬戶。司馬炎還給這些諸侯王任命國內(nèi)官吏的權(quán)力。這樣一來,諸侯王國形成一個個獨立的政治實體,眾星拱月,共同擁戴皇帝。另有一批異姓的功臣勛貴也獲得了公、侯等封爵,但都沒有諸王這么大的地盤和軍隊。
當然,司馬炎并非不知道諸侯王坐大的風險。削弱宗室的力量,怕皇帝勢單力??;增強宗室的力量,又怕宗室自己造反。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只能兩害相權(quán)取其輕。如今他剛剛繼位,能穩(wěn)住大盤就不錯了,暫時沒有魄力來大動干戈。因此,先暫時依靠司馬家的叔伯、兄弟們,把江山掌握住,待到局面穩(wěn)定后再做他計。
西晉陶男俑。來源/故宮博物院
此后數(shù)年,司馬炎也采取了一些手段減少諸侯王的威脅。一是陸續(xù)把自己的兒子們封為王,使得自己嫡傳一系的力量增大,一定程度上減弱了旁系諸侯王的比重。二是規(guī)定王國雖然擁有兵權(quán),但王國里帶兵的中尉由朝廷任命,這就避免諸侯王完全掌握王國之兵,避免王國之兵被用于反對朝廷。司馬炎還借用西漢的“推恩令”,規(guī)定諸侯王死后,他的兒子都可以繼承王位,把大的王國拆成幾個小的王國,由兒子們分別繼承??此圃黾恿送蹙舻臄?shù)量,實際削弱了單個王國的實力,避免尾大不掉。
另一方面,司馬炎又讓一些宗室諸侯王擔任朝廷的高官,或者作為都督,鎮(zhèn)守地方軍區(qū)。在他看來,這樣一來,諸侯王本國兵力有限,不至于給中央造成太大麻煩。而朝廷大權(quán)和地方軍隊一部分在功臣勛貴手中,一部分在諸侯王手中,相互制衡,也能減小風險。
分權(quán)游戲的末路
司馬炎分封諸侯、提拔勛貴的這些方法,目的是彼此制衡維護王朝,但終究只是在兩頭危機之間找折中。理論上如果一切能恰到好處地執(zhí)行,確實能保平安,但稍有震動,這個走鋼絲的游戲就容易玩不下去。
對司馬炎來說,最大的心病就是他的弟弟司馬攸。司馬攸從血統(tǒng)上是司馬炎的弟弟,但從宗法上過繼給了伯父司馬師。當初司馬懿去世,傳位于司馬師,按說下一步該是司馬師傳司馬攸。只因為司馬師去世時司馬攸年幼,才由司馬昭接替。司馬昭晚年也曾猶豫,自己從哥哥司馬師手中傳來的位置,到底該傳給自己的長子司馬炎,還是過繼回哥哥的養(yǎng)子司馬攸。最終司馬炎憑借年長,驚險勝出。然而司馬炎的長子司馬衷是個傻子,越大越傻得明顯,因此朝中多數(shù)大臣都希望未來由司馬炎的弟弟司馬攸執(zhí)政。
來源/影視劇《大軍師司馬懿之虎嘯龍吟》
司馬炎為了保衛(wèi)兒子的繼承權(quán),就把弟弟當成了假想敵??膳碌氖撬安贾玫耐庑談踪F和司馬氏宗室這兩股勢力,在兒子和弟弟雙方的爭斗中都沒法給予他支持。為了防止宗室和勛貴聯(lián)手威脅傻兒子的地位,司馬炎又把外戚楊氏兄弟提拔到中央,用來制衡宗室和勛貴。
等到司馬炎晚年,最忌憚的弟弟司馬攸已經(jīng)死了,宗室和勛貴中的老臣也死的死,退的退。反倒是楊皇后的老爹車騎將軍楊駿掌握了朝廷權(quán)力。司馬炎覺察到楊氏的力量太大,就在289年末,抱病任命叔叔司馬亮帶兵鎮(zhèn)守豫州(河南?。?、兒子司馬柬帶兵鎮(zhèn)守關中、司馬允帶兵鎮(zhèn)守揚州、司馬瑋帶兵鎮(zhèn)守荊州。這樣四個宗室各自帶重兵在外,保護中央王朝。他又一口氣把自己的五個兒子司馬乂、司馬穎、司馬晏、司馬熾、司馬演,三個孫子司馬遹、司馬迪、司馬儀都封為諸侯王。這些諸侯王每個人的封地人口多達五萬戶,其中司馬柬的封地人口更是達八萬戶。
然而,不斷塑造新的權(quán)力實體,只能引發(fā)更多的潛在沖突。290年初,病重的司馬炎完全淪為楊皇后和楊駿的傀儡。他想讓司馬亮回來托孤輔政,卻被楊皇后隔斷內(nèi)外,矯詔命楊駿為太尉、太子太傅、都督中外諸軍事、侍中、錄尚書事,獨攬大權(quán)。不久,司馬炎駕崩,兒子司馬衷繼位,史稱晉惠帝。
來源/影視劇《亂世妖后》
然而傻兒子根本鎮(zhèn)不住場子,司馬炎生前安排提拔的諸侯王、勛貴、外戚等各路勢力,既不能拱衛(wèi)王朝,甚至也不能彼此制衡。相反,這些勢力各自利用手中的權(quán)力,展開了你死我活的血腥角逐。先是外戚楊駿驅(qū)逐汝南王司馬亮,然后是晉惠帝的皇后賈南風勾結(jié)楚王司馬瑋政變殺死楊駿,迎回司馬亮。之后,賈南風唆使司馬瑋殺害司馬亮,反手又把司馬瑋除掉。血腥殘酷的八王之亂就此揭開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