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xì)w樂 2024-12-24
原載于國家人文歷史微信公眾號(ID:gjrwls),有刪節(jié),未經(jīng)授權(quán)請勿轉(zhuǎn)載。
拒絕的話說不出口?看“高情商回復(fù)”
在生活中,即使再好的朋友之間也難免會有爭執(zhí)。如果是小打小鬧也就罷了,可如果遇上原則性問題,如何得體地說“不”才既能明確拒絕,又讓對方覺得你照顧了他的面子?
讓我們來看看太史公怎么寫:
太史公牛馬走司馬遷,再拜言,少卿足下:曩者辱賜書,教以慎于接物,推賢進(jìn)士為務(wù),意氣勤勤懇懇。若望仆不相師,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請略陳固陋。闕然久不報,幸勿為過。
這段開頭出自大名鼎鼎的《報任安書》,寥寥數(shù)行,不僅有“牛馬走”“再拜”“辱賜書”“固陋”等謙辭,以及敬辭“足下”,而且措辭謙卑恭敬,禮儀嚴(yán)謹(jǐn)莊重。
司馬遷影視形象。來源/《典籍里的中國》
再來看看這封信是寫在什么情況下的。《漢書·司馬遷傳》記載:
遷既被刑之后,為中書令,尊寵任職。故人益州刺史任安予遷書,責(zé)以古賢臣之義。
此時的司馬遷受宮刑尊榮更盛。老朋友任安不能接受他的行為,于是才寫了這封信給他,認(rèn)為他應(yīng)該向古代賢臣看齊,寧可保全名節(jié)而死,也不要忍辱偷生。
面對這樣一封信,司馬遷先肯定對方的忠言勸誡,表達(dá)了對友人來信的感激,然后話鋒一轉(zhuǎn),引出下文中自己的痛苦掙扎與宏偉志向。他說“勇者不必死節(jié),怯夫慕義,何處不勉焉”,這是在委婉地告訴對方:您的建議很有道理,但我并不贊同。
來源/《典籍里的中國》
在來信中,任安還想讓他選賢舉能,利用自己的榮寵為朝廷推薦更多有識之士。而司馬遷的回答是“夫中材之人,事有關(guān)于宦豎,莫不傷氣,而況于慷慨之士乎”,他引經(jīng)據(jù)典,論證受宮刑之人的地位自古以來都很低。如果被一個宮刑之人引薦,那些賢才難道不會感到恥辱嗎?這段話以自嘲的語氣澄清利弊,既表明了自己拒絕的理由,又給對方留足了顏面。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這句千古名言不僅是對生命價值的反思,這也正是司馬遷身上強(qiáng)烈責(zé)任感與崇高抱負(fù)的寫照。生命終將逝去,但精神不滅,如同巍峨泰山,屹立不倒,為后人所敬仰。
來源/《典籍里的中國》
只是寫封信,你們怎么“磕”上了?
如果要表達(dá)愛意,現(xiàn)代人會怎么說?是直白地說“我愛你”“我想你了”,還是來一句“今晚夜色真美”,做一個靦腆的“謎語人”?又或是寫一封情書,悄悄地塞在對方的書里,讓這場告白來得更有儀式感?
現(xiàn)代深情表白場景。來源/電視劇《鬼怪》
如果讓古人來選,寫情書一定是不二選擇。古人含蓄溫雅,很少像現(xiàn)代人一樣“打直球”。而作為一種私密性很強(qiáng)的體裁,書信不僅能記錄宏偉的抱負(fù),更適合承載生活中細(xì)水長流的情感。紙短情長,青鳥寄情,魚傳尺素……對于書信寄情,古代人有著無限的想象。那么在寫“情書”的時候,他們又會如何優(yōu)雅地表達(dá)愛意呢?
好問題,讓我們掌聲有請一位古代“秀恩愛”模范,為我們打個樣——
五代后梁貞明五年(919)的冬天,吳越國莊穆夫人吳氏薨逝。提起這位王妃,熟悉她的人大概不多,然而她的夫君——吳越王錢镠卻是五代十國赫赫有名的人物。許多大眾耳熟能詳?shù)拿耍珏X大昕、錢學(xué)森、錢偉長、錢鍾書、錢穆等名家,都是錢氏一族的后人。
錢镠年輕時做過私鹽販子,后來因多次鎮(zhèn)壓叛亂有功,先后接受了唐朝和后梁的封賞,鎮(zhèn)守兩浙之地。在他的治理下,即使處在五代十國亂世之中,兩浙之地的經(jīng)濟(jì)文化仍然得到了發(fā)展。
這樣一位英雄人物,卻是一個十足的“老婆控”。錢镠與吳夫人是少年夫妻,共患難同富貴,感情十分深厚。每逢寒食節(jié),吳夫人都要回娘家省親,有時候一住就是許多天。錢镠“獨守空房”,望眼欲穿,于是瘋狂寫信“轟炸”夫人,或表達(dá)對夫人的問候,或隱晦地提醒夫人“該回家了”。其中有一句話流傳至今:
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
耳熟嗎?耳熟就對了!這句文藝氣息滿滿的古文曾風(fēng)靡全網(wǎng),被許多網(wǎng)友用作朋友圈文案。短短九個字,沒有一個字提到“愛”,卻字字都是深情。在它面前,所有浮華的文字都黯然失色。
來源/《明星大偵探》
不過,這句話可不是現(xiàn)代才火起來的。早在誕生之初,它就已經(jīng)被人們口口相傳,“吳人用其語為歌”,唱遍了吳地的大街小巷。可見錢镠在兩浙百姓中的名聲不錯,他一秀恩愛,就有許多人自發(fā)地“磕cp”。北宋蘇軾受其感發(fā),將其演繹為七言絕句組詩《陌上花三首》,“陌上花”漸漸演變?yōu)橐粋€代表愛情的文學(xué)意象。清代學(xué)者王士禛在《香祖筆記》中感嘆道:
錢武肅王目不知書,然其寄夫人書云:“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不過數(shù)言,而姿致無限,雖復(fù)文人操筆,無以過之。
相傳錢镠因為年少時家境貧寒,沒有錢財讀書,所以大字不識一個。為了給夫人寫信,他一個字一個字臨摹,“拼湊”出一封完整的手書。錢镠是否目不識丁,這件事情還有待考證,但“不過數(shù)言,而姿致無限,雖復(fù)文人操筆,無以過之”的確是很中肯的評價。正因為樸素真實,才更顯出真情的純粹,讓無數(shù)人為之動容。
來源/動畫片《貓和老鼠》
花開時節(jié),春光正好,錢镠一個人走在路上,看見路邊的花兒都已經(jīng)盛開,在風(fēng)中搖曳生姿。就連路邊的鳥兒都成雙成對,而自己卻孑然一身,只能將滿腔思念和愛意都寫進(jìn)書信里,眼巴巴地問一句:“夫人,我等你等到花兒都開了,你什么時候回來???”
“熊孩子”不聽話?祭出《誡子書》
當(dāng)然,書信里不僅有甜到齁的愛情故事,還有讓人淚目的家庭溫情。說到家庭,教育孩子這個話題就像家里的WiFi信號,總是滿格在線。直到今天,網(wǎng)上那些家長輔導(dǎo)作業(yè)時的“急眼”瞬間,依舊能讓人笑出腹肌。那么,以前的人們又是如何跟“熊孩子”斗智斗勇的呢?
影視劇中,雍正皇帝“輔導(dǎo)孩子"也會生氣。來源/電視劇《甄嬛傳》
翻閱前人的書信,或許能找到問題的答案。中華民族將家教看得極為重要,尤其是世家長輩,即使出門在外也要寫信回家,恨不得耳提面命,揪著子孫的耳朵好好說教。在這些家信中,就有大名鼎鼎的《誡子書》。
與其說《誡子書》是一篇文章,倒不如說它是一個由千古文人共同書寫的題目。西漢孔臧、東漢鄭玄、東漢末年諸葛亮以及清代張之洞等歷史名人都曾寫下《誡子書》,將道德仁義、人生哲理乃至世事變化等道理一一道來,讓人不禁感嘆:這是把道理掰碎了塞給子孫啊。
然而,教導(dǎo)孩子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措辭失當(dāng),引發(fā)孩子叛逆,可就適得其反了。那么,這些家長是如何寫的呢?“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這是諸葛亮對獨子的教導(dǎo),也是千古傳誦的名句。鄭玄則以自身成長經(jīng)歷為引,告誡兒子:“其勖求君子之道,研鉆勿替,敬慎威儀,以近有德,顯譽(yù)成于僚友,德行立于己志。”因為兒子是獨子,沒有兄弟姐妹扶持,鄭玄為此擔(dān)憂不已,生怕孩子行差踏錯,遇到困難時無人相助。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的真實寫照。
這封信的收信人龐渙,是龐山民與諸葛亮二姊的兒子?,樼鹬T葛氏和襄陽龐氏都是世家望族,對子孫的教導(dǎo)極為嚴(yán)格。在這封《戒外生書》中,諸葛亮既保持著作為長輩的威儀,又不免細(xì)細(xì)叮囑,一位苦口婆心的長輩形象躍然紙上。
影視劇中的諸葛亮形象。來源/央視版《三國演義》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一種已經(jīng)形成規(guī)范的體裁,書信并不能和奏表等其他文體混為一談。舉例而言,秦朝李斯所作的《諫逐客書》題名中雖然有“書”字,但并不是“書信”的意思,而是“上書”,也就是奏章。
參考文獻(xiàn)
[三國]諸葛亮著.《諸葛亮集》[M]. 北京:中華書局,1960.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后漢書》[M]. 北京:中華書局,1965.
[宋]蘇軾著.《蘇軾文集編年箋注》[M]. 成都:巴蜀書社,2011.
[清]王士禛撰.《香祖筆記》[M]. 濟(jì)南:齊魯書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