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昊 2024-06-25
國家人文歷史微信公眾號(ID:gjrwls)原創(chuàng),未經(jīng)授權(quán)請勿轉(zhuǎn)載
想象一下,一個身穿龍袍的皇帝,手里捧著一杯冒著熱氣的巧克力奶,如果古代有朋友圈,他會不會定位紫禁城,曬出一張右手拿著奶茶杯,左手比著剪刀手的照片,配文“休閑一下”?別以為這只是個笑話,在故宮博物院神武門外的咖啡廳,就有一款名為“康熙最愛的巧克力”的熱飲,正風靡一時。
先等會兒,康熙?巧克力?這看似八竿子打不著的兩者,怎么聯(lián)系到一起的?
被誤以為是西方特效藥的“綽科拉”
其實,康熙帝與巧克力的淵源,大概源于一次生病。康熙三十二年(1693)五月,康熙帝不幸感染瘧疾,連日高燒不退,太醫(yī)院所有藥方均不起作用。這時,正在京供職的法國傳教士白晉、張誠獻上了一種名為金雞納霜的藥品,康熙喝下后,竟然光速康復。金雞納霜還有一個更為熟知的名字——奎寧,乃治療瘧疾的特效藥。此后,康熙帝便對西藥產(chǎn)生了濃厚興趣。而當時入宮的西方傳教士恰有飲用巧克力的習慣,遂引起了康熙帝的好奇,誤以為綽科拉(巧克力)也是一種西方特效藥。
康熙四十四年(1705)六月,羅馬教廷特使多羅抵達廣州,帶來內(nèi)、外科醫(yī)師和一批西藥,準備進獻??滴醯勐劼牬耸?,特意下旨給武英殿總監(jiān)造赫世亨:
著赫世亨至鐸羅(即多羅)處,倘若鐸羅多帶有“deriyaga”(滿文音譯,漢文轉(zhuǎn)寫為“德里雅噶”,據(jù)說是以毒蛇為原料制成的西藥),可以索取。倘若所帶無多,不必索取,俟抵廣州之后覓得之后,寄來亦可。倘有“cokola”(即“綽科拉”,巧克力),亦可索取。
赫世亨遂與多羅接洽,多羅將四兩五錢“deriyaga”和一百五十塊綽科拉送與赫世亨。赫世亨又向傳教士鮑仲義詢問制作綽科拉的配方,鮑仲義稱綽科拉產(chǎn)于美洲、呂宋等地,由八種原料混合制成。其中肉桂、秦艽、沙糖,中國皆產(chǎn),而“gagao”“waniliya”“anis”“ajuete”“megajuoce”(皆為滿語發(fā)音的轉(zhuǎn)寫)中國不產(chǎn)。據(jù)當代學者推測,以上五種物品類似于英文發(fā)音cocoa(可可)、vanilla(香草)、anise(茴香)、agent(一種添加劑)、milk(牛奶)。
遺憾的是,鮑仲義并不知道這八種原料的配比和調(diào)制方法,只是簡單描述了飲用方法,即將綽科拉放入銅制罐子或銀制罐子煮開的糖水中,用黃楊木捻攪勻后,便可飲用。于是,赫世亨特地制造了銀罐與黃楊木捻,裝于木匣之內(nèi),并挑選出五十塊綽科拉放入簸籮內(nèi),呈送康熙帝,其余綽科拉和“deriyaga”則轉(zhuǎn)交大內(nèi)保存??滴醯壑炫?ldquo;知道了”,并命赫世亨將綽科拉“益于何種身體,治何種病”搞清楚,暫時不用將此物寄來。
康熙四十五年(1706)五月二十七日,赫世亨再次上奏康熙帝,稱與鮑仲義交流后獲知:
“cokoladi”(上篇奏折寫為“cokola”,均指巧克力)非藥物,猶如“ameriga”(美洲)地方之茶葉,一日或一次或兩次飲用。凡為老人,或胃功能弱者,又腹內(nèi)有寒氣者,腹瀉者,消化不良者,均可飲用。尤其在增加胃熱以消化食物方面,頗有益處。內(nèi)熱發(fā)燒者,患有癆病者,蘇醒過來者,痔瘡流血者,以及瀉血者,均不宜飲用。
此后,康熙帝的朱批又是只有“知道了”三字,綽科拉便再無下文?;蛟S是康熙帝認為這種飲品并非藥物,不具藥效,又有如此之多食用禁忌,頓時心生厭煩。另一面,作為綽科拉“供貨商”的多羅,也因來華后對儒教的排斥,遭到康熙帝厭惡。綽科拉“入宮”之路戛然而止,直到兩百年后,才再次進入中國。
康熙“知道了”背后的內(nèi)心獨白。底圖來源/電視劇《康熙王朝》截圖
縱觀綽科拉“入宮”前后可以發(fā)現(xiàn),康熙帝并沒有將其視作甜食和飲品,最初只誤認為是特效藥,獲知其為保健品后,便興味索然,不再關注。綽科拉的故事雖令人遺憾,但其實反映出康熙帝對西藥與西醫(yī)的重視,歷史上,他甚至還在宮中建立了醫(yī)學實驗室與藥房。
洋醫(yī)在北京:康熙時期的西醫(yī)與西藥
康熙四十七年(1708),康熙帝再次患病,據(jù)說病情日沉、健康日衰,當時的耶穌會士羅得先配置了一種神秘液體,止住了康熙帝嚴重的心悸,又讓他服用下產(chǎn)自加那利群島的另一種液體,康熙帝很快康復。令人想不到的是,這兩種液體竟然就是當今的葡萄酒。
大病初愈的康熙帝很是高興,下諭:
“西洋上品葡萄酒乃大補之物……每日進葡萄酒幾次,甚覺有益,飲膳亦加,今每日竟進數(shù)次,朕體已經(jīng)大安。”
并要求傳教士多多進貢葡萄酒。轉(zhuǎn)年,各地傳教士便開始火速上貢,西洋人殷弘緒進獻西洋葡萄酒六十六瓶、哈爾各斯默一瓶。建昌府天主堂馬若瑟進獻格爾默斯一瓶、洋酒四瓶,臨江府天主堂傅圣澤進獻洋酒八瓶,撫州府天主堂沙守信進獻洋酒六瓶,九江府天主堂馮秉正進獻洋酒六瓶。
康熙帝對西方醫(yī)藥學知識的關注早就開始,他曾命西方傳教士教授解剖學知識,并翻譯、撰寫解剖學著作??滴鯐r期的《欽定格體全錄》,便是翻譯迪奧尼斯《根據(jù)血液流動和新發(fā)現(xiàn)而寫的人類解剖學著作》和以托馬斯·巴爾托林《解剖學的四次革新》而成。對于西藥的重視,更是無以復加。
法國傳教士白晉、張誠編有一部滿文本《西洋藥書》,曾記錄一種名為“ruleboboerladu”(漢字轉(zhuǎn)寫為“如勒伯伯爾拉都”)的藥。康熙三十五年(1696),在親征噶爾丹之役中,黑龍江將軍薩布素突患重疾,康熙帝便將如勒伯伯爾拉都盡數(shù)賜予薩布素??滴跛氖哪辏?705),保壽阿哥(康熙之侄)頭迷身軟、胸脅腹痛、嘔吐氣短,太醫(yī)施以如勒伯伯爾拉都,病情乃好轉(zhuǎn)??滴跛氖迥辏?706),七阿哥胤祐患病,同樣服用如勒伯伯爾拉都,氣色、食欲大為改善,甚至能夠騎馬出行。在清代史料中,類似記錄還有很多。那么,如勒伯伯爾拉都究竟是什么藥呢?
根據(jù)《西洋藥書》記載,如勒伯伯爾拉都是西洋傳教士制造的一種糖漿露劑,主要原料為珍珠、寶石,采用水蒸氣蒸餾法制備,經(jīng)過多次蒸餾、提煉、合成,再加入糖,方能制作成藥。這種藥產(chǎn)量極其有限,康熙時期一次制藥記錄才得到二斤三兩。其對心臟疾病、頭暈昏迷、氣虛煩躁都具有良好療效,還能夠強身健體、化痰降熱、舒心助眠、和胃補氣,用途極為廣泛。
言至于此,不免可以發(fā)現(xiàn),康熙時期已能夠制配,甚至創(chuàng)制西藥。其實,當時宮中已設立了“醫(yī)學實驗室”,實驗室內(nèi)的西方傳教士,采用化學制藥手段研制西藥,用于醫(yī)療救助。這個“醫(yī)學實驗室”可能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左右創(chuàng)立于養(yǎng)心殿內(nèi)。彼時,為承造、維修宮內(nèi)各種器用,朝廷建立了一批作坊,“醫(yī)學實驗室”很可能就在其中。實驗室的器具多為銀制,故宮博物院現(xiàn)藏的康熙款“銀質(zhì)制藥器具盒”即其中之一。制配西藥之余,還研制出如肺胸舒丸等中西醫(yī)結(jié)合藥品。
除了醫(yī)學實驗室,清宮還在武英殿旁設立了西藥房,在當時被稱為露房,又稱為西洋堂。露房有庫掌(掌庫之官)一人、拜唐阿(無品級的雜役人員)六人、領催一人、醫(yī)生四人,合計十二人。房內(nèi)貯藏有各種西洋藥露、鼻煙、胰子(肥皂)。戶部右侍郎姚文田之子姚衡在《寒秀草堂筆記》中記載,康熙時期露房內(nèi)有西藥一百二十余種。這些藥品廣泛運用于宮內(nèi)外醫(yī)療,清代各種史料多有介紹。至嘉慶年間,露房內(nèi)充盈的西洋藥露甚至已成為膏狀,“匙匕取之不動”??梢哉f,康熙時期盛極一時的西醫(yī)與西藥,不僅是西方先進制藥技術(shù)傳入我國的見證,更是一個東西方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獨特視角。
總之,作為一種被誤會的“西藥”,巧克力最初傳入中國,是作為保健藥品,而非甜品飲料。康熙四十四年(1705)的“綽科拉入宮”事件,就這樣意外地將“巧克力”“康熙帝”“西醫(yī)”這三個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詞一并留在了歷史上。
參考文獻:
1. (法)張誠:《張誠日記》,北京:商務印書館,1973年。
2. (法)白晉:《康熙皇帝》,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
3.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國海外漢學研究中心合編,安雙成編譯:《清初西洋傳教士滿文檔案譯本》,鄭州:大象出版社,2015年。
4. 金其斌:《音譯研究 歷史和文化的視野》,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22年。
5. 李逢源:《康熙朝西洋傳教士宮廷制藥探究——以“如勒伯伯爾拉都”為中心的考察》,《故宮學刊》2023年第1期。
6. 周乾:《巧克力:讓康熙誤會的“西藥”》,《科技日報》2023年12月29日。
7. 周乾:《清代宮廷里的西藥與西藥房研究》,《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2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