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璟煜 2024-06-11
國家人文歷史微信公眾號(ID:gjrwls)原創(chuàng),未經(jīng)授權(quán)請勿轉(zhuǎn)載
事實上,有許多我們耳熟能詳?shù)乃渍Z、古詩、成語……都經(jīng)歷過“斷章取義”的命運,由于被硬生生地砍掉了半句,所以意思和原文已經(jīng)截然不同。
如果來一場“知識問答”,國歷君說上句,你能答出下一句來嗎?
什么,你說“完全沒問題”?嘿,話先別說太滿,請聽題!
孔子:清醒點,我是這么教的嗎?
第一題:請問“父母在,不遠游”的下一句是__________。
底圖為孔子畫像。來源/中國歷史博物館保管部編《中國歷代名人畫像譜》,海峽文藝出版社2003年版
這句俗語出自《論語·里仁》,常常被人們用來表達自己的拳拳孝子心。然而你知道嗎,這句話還有下半句“游必有方”。將兩句話合起來,才是孔子的原意:“父母還在世時,盡量不要出遠門,如果要出門的話,必須告知去處。”如果僅憑前半句話,就認為孔子主張子女不能出遠門,那真是天大的誤解。
要說哪部古籍中的句子被“誤解”最深,當然非《論語》莫屬。《論語》中收錄了許多名句,在幾千年來學者們不斷演繹的過程中,許多句子或被斷章取義,或被以偏概全,已經(jīng)脫離了本來的面目。如果孔子本人來到現(xiàn)代,面對這些句子也要“相見不相識”。
再舉一題來說:請問“以德報怨,何如”的下一句是__________。
底圖為《圣跡圖·問禮老聃》。來源/孔子博物館
這句話出自《論語·憲問》,許多人認為“以德報怨”頌揚了孔子的美好品德。但事實上,孔子的原話是這樣的: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翻譯過來就是,如果一個人用德行來回報惡行,那又要用什么來回報德行呢?應該用公正無私的態(tài)度回報惡行,而用德行回報德行。
孔子:你看看我說什么,“以德報怨”是不可取的,就該“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后生們不要斷章取義。
其實,對于這個問題的討論可以追溯到《道德經(jīng)》:“大小多少,報怨以德。”老子的這句話,看似是說要心胸寬廣、不計得失,但其內(nèi)里蘊藏著的,是道家“中正調(diào)和”的思想。在處理“德”與“怨”這一對矛盾時,不能只看到兩者之間的斗爭,更要看到它們彼此包容的一面。
因此,盡管孔子和老子的觀點不同,但他們對于“以德報怨”的解讀都絕不等同于“一味忍讓”。“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才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處世哲學。
不過,在“報怨”的時候不能莽撞,要“三思而后行”。那么請問,“三思而后行”的下一句是__________。
底圖為孔子杏壇講學圖軸。來源/孔子博物館
這句話在孔子面前可說不得,因為他對“三思而后行”持反對態(tài)度。且看《論語·公治長》中是怎么說的吧: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季文子是個很謹慎的人,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思考多次才行動(“三”,在古文中常常是虛數(shù),指三次以及三次以上)??鬃勇犝f了整件事情,評論說:“想兩次就夠了。”在孔子看來,許多事情多思無益,反而容易徒增煩憂,錯過最佳時機。
晚清學者宦懋(mào)庸在《論語稽》中評價季文子的一生:
“蓋禍福利害之計太明,故其美惡兩不相掩,皆三思之病也。其思之至三者,特以世故太深,過為謹慎。然其流弊,將至利害徇一己之私矣。”
不過,季文子的“三思”也為他帶來了很多幫助?!蹲笫洗呵飩鳌分杏涊d了另一個故事:
“季文子將聘于晉,使求遭喪之禮以行。其人曰:‘將焉用之?’文子曰:‘備豫不虞,古之善教也。求而無之,實難,過求何害?’八月乙亥,晉襄公卒。”
季文子出使晉國,當時晉襄公的身體已經(jīng)很差,所以季文子臨行前向別人請教使臣的喪葬禮儀。其他人認為他多慮,他卻說:“想得過多有什么壞處呢?”當他到達晉國時,晉襄公果然就去世了。正是因為“三思”,他才能有備無患。
可見對于“三思而后行”這種做法,孔子和季文子的觀點是完全相反的。今天我們所用的詞義,與孔子的本意相反,而與季文子的觀點不謀而合。“三思而后行”已經(jīng)成為人們處世的一種智慧。
說到為人處世,就到了咱們的第四題:請問“言必信,行必果”的下一句是__________。
底圖為楷木雕孔子像。來源/孔子博物館
現(xiàn)在人們常常將“言必信,行必果”作為行事的準則。然而說出這句話的時候,孔子的態(tài)度其實是批判的?!墩撜Z·子路》中記載了這一段授課過程: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
子曰:“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曰:“敢問其次。”
曰:“宗族稱孝焉,鄉(xiāng)黨稱弟焉。”
曰:“敢問其次。”
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
曰:“今之從政者何如?”
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翻譯過來就是說,子貢(即端木賜)問孔子,什么樣的人才能稱之為“士”?孔子將“士”分為三等:第一等是心懷家國天下的人,第二等是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的人,第三等才是“言必信,行必果”的人。
在孔子的眼中,第三等“士”雖然言語信實、行為果決,但卻是“硁硁(kēng)然小人”,即不問是非、不分黑白而只管貫徹自己言行的小人。結(jié)合上下文來看,這樣的評價顯然貶義大過褒義,和今天人們理解的含義大相徑庭。
那么,“言必信,行必果”是如何由貶義變?yōu)榘x的呢?其實在《史記·游俠列傳序》中,這種改變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
“今游俠,其行雖不軌于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者焉。”
通篇都是溢美之辭,“其言必信,其行必果”也搖身一變成了“夸夸詞”。經(jīng)過司馬遷的改寫,這句話的感情色彩已經(jīng)和今天無太大差異。
讓你“相忘”沒讓你把下半句也忘掉
不只是《論語》,后世歷史上被斷章取義的句子同樣數(shù)不勝數(shù)。這不,緊隨其后的莊子請求出戰(zhàn),要來考考你。
第五題:請問“相濡以沫”的下一句是__________。
這一句話,相信大部分人都不陌生——尤其是武俠小說迷?!肚f子·大宗師》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xǔ)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所謂“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如果用今天的話來說,愛的反義詞不是恨,而是遺忘……好一個“虐戀情深”。
成語“相濡以沫”就出自此,用于形容人與人之間相依相偎、不離不棄的感情。這種解讀固然動人,但若是讓莊子知道了,一定要補上一句“不如相忘于江湖”。對于這種“相濡以沫”的情感,莊子本人是不支持的。
然而不支持并不代表完全否定。在這句話的背后,藏著莊子對于物質(zhì)與精神的思考。“相呴以濕,相濡以沫”(泉水干涸了后,魚兒困在陸地上相互依偎,互相大口出氣來取得一點濕氣,以唾沫相互潤濕。)是飽含掙扎的現(xiàn)實,而“不如相忘于江湖”是莊子的美好理想。當一個人能夠超脫于現(xiàn)實的苦難,盡情地追求“相忘”時,他也就達到了“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的自由狀態(tài)。這正是莊子獨到的哲學見解。
到了南唐時期,最廣為人知的一處斷章取義當屬“閉門造車”了。在今天,這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貶義詞,比喻一個人不管客觀情況如何,只憑主觀愿望辦事。然而你知道嗎,“閉門造車”的下一句是__________。
底圖為唐彩繪陶車。來源/陜西歷史博物館
在現(xiàn)存的古籍中,“閉門造車”一詞在《祖堂集·五冠山瑞云寺和尚》中已出現(xiàn),原句為:
“今行與古跡相應,如似閉門造車,出門合轍耳。”
看看古人是怎么說的?“閉門造車,出門合轍”,意思是,把門關(guān)起來造車,把材料逐件造好后,只要件件合乎規(guī)矩,再拿到門外去合攏起來,使用時也能和路上的車轍完全相同。
在古代,尤其是在大一統(tǒng)王朝,朝廷對于馬車、杯具等物品的制造都有定制,即所謂的“車同軌,書同文”。如果一個工匠造車時能達到“閉門造車,出門合轍”的水平,說明他對車輪的規(guī)制爛熟于心,所以不需要參考就能造出合規(guī)的車。因此,這句話的本意是夸贊工匠技藝高超,行事符合規(guī)矩。
《五冠山瑞云寺和尚》之所以舉造車的例子,就是為了贊美對方“今行與古跡相應”,就好像行事合乎規(guī)矩的工匠一樣,有古人遺風。這可是妥妥的褒義詞!
后來南宋朱熹也在《中庸或問》中說“古語所謂閉門造車,出門合轍,蓋言其法之同”,在他的語境中,“閉門造車”同樣是褒義詞。但和他同時期的陳亮已經(jīng)寫出了“豈求田問舍之是專,亦閉門造車之可驗”這樣的句子。在這里,“閉門造車”已經(jīng)變成了一個貶義詞,詞義基本上和今天相近。
進入宋元時期,話本、雜劇和傳奇的發(fā)展帶動了口頭文學的進步,大量的俗語都出現(xiàn)于這一時期。例如父親在教導兒子時,常常會引用名句“男兒有淚不輕彈”,告誡小男子漢們要堅強,不能哭鼻子。
第七題:請問“男兒有淚不輕彈”的下一句是__________。
男兒有淚不輕彈。底圖來源/電視劇《慶余年》截圖
這句詩就出自明代著名的傳奇劇本《寶劍記》,其中最有名的橋段《夜奔》:
登高欲窮千里目,
愁云低鎖衡陽路。
魚書不至雁無憑,
幾番空作悲愁賦。
回首西山月又斜,
天涯孤客真難渡。
丈夫有淚不輕彈,
只因未到傷心處。
《寶劍記》脫胎于水滸故事,全劇以林沖為主角。而這首詩《夜奔》講的是其中婦孺皆知的橋段——林沖雪夜上梁山。
林沖被高俅父子追殺,一路流亡逃向水泊梁山,途中登高遠望,滿目皆是凄涼之景,不由得悲從中來,這才發(fā)出“丈夫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處”的慨嘆。這是全劇情緒的大高潮,也是林沖委屈、悲憤、怨恨等所有情緒的爆發(fā)點。
英雄窮途末路,上天無路入地無門,只能用滾滾而下的淚水來抒發(fā)胸臆。所以,如果加上后半句再來看這句話,重點顯然在“只因未到傷心處”上,“丈夫有淚不輕彈”只是鋪墊而已。因此,“男兒有淚不輕彈”本意其實是“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
豐富的內(nèi)涵、變換的語境、輾轉(zhuǎn)的訛傳……在語言的流變過程中,有太多因素可以導致斷章取義。如果讓老祖宗們看到了,大概也會感嘆一句:我說話你是真就只聽一半??!
“我說話你是真的只聽一半啊”。底圖來源/電影《孔子》截圖
不過,盡管遭到了誤解,但語言或許并不會感到委屈。畢竟,對于它們來說,被誤解和誤讀實在是太平常的事情了。哪怕是面對面交流時,人們也常常會產(chǎn)生誤會,更遑論已經(jīng)流傳千年的古籍?語言因時因勢而變是常理,也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知識問答”到此結(jié)束,你答對了多少題呢?你還知道哪些因為“話說一半”被誤解的古語?快來評論區(qū)分享吧!
參考文獻:
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中華書局,2012年。
朱瑞玟:成語探源辭典,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7年。
閆秀文編著:中華成語探源,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