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2018中文字幕免费看手机,亚洲熟妇av一区,中文字幕精品亚洲无线码一区,中文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播放

“科目三”進修手冊:全網(wǎng)都跳的科目三到底是什么?
https://oss.gjrwls.com/cmsFiles/2023/12/18/20231218125250-25140e25-76ec-436f-8b95-e4b0c380159f.png

“科目三”進修手冊:全網(wǎng)都跳的科目三到底是什么?

關禾      2023-12-22     

原載于國家人文歷史微信公眾號(ID:gjrwls),未經(jīng)允許請勿轉(zhuǎn)載

近日,“韓國人跳科目三”沖上熱搜。在網(wǎng)絡流傳的一段短視頻中,五個韓國男中學生在畢業(yè)晚會舞臺上扭胯搖花手,背景音樂是中文國風歌曲《一笑江湖》。表演者伴隨著“劍起江湖恩怨,拂袖罩明月”的音樂節(jié)點左右搖擺,聽取臺下“哇聲一片”。

中國抖音神曲“科目三”的風,終于還是吹到了朝鮮半島。

圖片

“韓國人跳科目三”沖上熱搜。來源/新浪微博截圖

實際上在此之前,“科目三”早已順著網(wǎng)線火遍了大江南北。在短視頻平臺抖音上,光是“科目三舞蹈”這一個話題已有三十多萬的參與量、高達八十多億次播放。對“科目三”的魔性舞步感到上頭的不僅有我國廣大網(wǎng)友,還有來自日本、菲律賓、俄羅斯、英美等各國的男女老少。

圖片

“科目三舞蹈”走向世界。來源/新浪微博截圖

“科目三”舞姿簡單但瀟灑,不講究舞臺布置和穿著打扮,跳舞者僅需跟著經(jīng)典BGM《一笑江湖》的節(jié)奏任意伸展四肢,扭動身體,掌握住腳步絲滑、手搖成花、胯部扭動搖擺出三個“絲滑小連招”,再加上半崴不崴的足內(nèi)翻這個動作的精髓,就能輕松獲得“廣西老表們”的認可。

圖片

“科目三”舞姿簡單但瀟灑,不講究舞臺布置和穿著打扮。來源/嗶哩嗶哩截圖

但為什么是廣西呢?

因為這套絲滑連招小舞步正是起源于廣西,網(wǎng)友們由此衍生出“廣西人必考的三個科目”這一話題:駕校有交規(guī)理論、場地駕駛和道路駕駛?cè)齻€科目,廣西則是唱山歌、嗦米粉、跳舞。

這三項本領如同駕照考試流程一般,成為每個廣西人必備的人生技能。

廣西“科目三”進化史

“科目三”這套魔性的舞步究竟起源于廣西何處?正如同武林中最高境界的秘籍一般,江湖上只聞其招數(shù),而創(chuàng)始者卻早已不可考。到如今,“科目三”的起源有三種說法:

一是說源于廣西梧州的一場婚禮。當?shù)厝溯d歌載舞,自創(chuàng)了一套舞步來代替“婚鬧”,慶祝新婚夫婦喜結(jié)連理。這套舞步的特點是上下身分工合作,上身微拱,借甩手做出不同動作,下身靠左右搖晃,達到看似沒有重心但實際上全靠核心的漂浮狀態(tài)。這段舞蹈后經(jīng)社交平臺的改編和傳播,配上節(jié)奏感強的DJ歌曲,瞬間憑其隨意灑脫的步伐火出廣西。

第二種說法指向廣西當?shù)啬矺TV名為“路易十三”的包間,人們在唱歌的時候跟著旋律創(chuàng)作出一段舞蹈,“路易十三”也漸漸演變?yōu)?ldquo;科目三”。

第三種說法則為“科目三”和駕考的關聯(lián)提供了解釋。一個廣西小伙通過駕照考試后興奮不已,在車管所外秀了一段舞,被拍下來傳到網(wǎng)絡,這段“駕照考試標準姿勢”也由此被冠名為“科目三”。

“科目三”創(chuàng)始于廣西已成為不爭的事實,但這幾天,“科目三”在火鍋店的傳播又讓這個“廣西特產(chǎn)”再次成為全民熱潮,并得到許多主流媒體的關注。

據(jù)《南風窗》報道,“一頓要吃八碗飯”和“關你西紅柿”兩位抖音博主在某連鎖品牌火鍋店穿著服務員的衣服,卡著音樂節(jié)點左右搖擺、雙手交叉疊換,表演“科目三”,一支視頻收獲近300萬點贊。一周內(nèi),“海底撈科目三”的相關話題先后登上抖音、微博和百度熱搜。隨后,越來越多的明星、網(wǎng)紅、網(wǎng)友也參與到“科目三”的挑戰(zhàn)中。

《揚子晚報》發(fā)文表示,“科目三”的再度爆紅與火鍋店的營銷分不開。如今,一邊吃著熱氣騰騰的火鍋、一邊看服務員跳“科目三”,逐漸成為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在消費時的附加選擇,甚至有部分服務員因為舞姿格外出眾,成了“門店招牌”,檔期爆滿。

圖片

“一頓要吃八碗飯”和“關你西紅柿”兩位抖音博主在某連鎖品牌火鍋店穿著服務員的衣服,表演“科目三”。來源/抖音@一頓要吃八碗飯,@關你西紅柿

廣西“科目三”雖然是現(xiàn)今社交平臺的新鮮產(chǎn)物,但我們卻能從“科目三”的舞步里品味出不少熟悉感。重復式的身體擺動、旋律單一但快節(jié)奏的伴樂,甚至用人海戰(zhàn)術以及富有變化的舞蹈者隊伍來營造氣勢,講究的就是一個氛圍。

縈繞于“科目三”那股沒什么美感但讓人上頭的土味,實際上類似于十年前流行的“社會搖”。

據(jù)《中國青年報》報道,早在二零一四年,當時的短視頻平臺“美拍”就發(fā)起了一個名叫“全民‘社會搖’”的活動,兩周內(nèi)吸引了一百零二萬人參與,并成功申請了吉尼斯“最大規(guī)模的線上自創(chuàng)舞蹈視頻集”。自此,我國網(wǎng)絡視頻、網(wǎng)絡直播的野蠻成長,為這一表演形式的發(fā)展提供了深厚的土壤,“社會搖”開始席卷各大視頻平臺,成為土味潮流文化的關鍵詞之一。

圖片

“社會搖”開始席卷各大視頻平臺,成為土味潮流文化的關鍵詞之一。來源/嗶哩嗶哩截圖

在流量的異化下,“社會搖”成為一場巨大網(wǎng)絡狂歡的載體,一些價值導向低俗的亂象滋生。經(jīng)過整頓之后,“社會搖”逐漸向形式多樣的“行為美學”發(fā)展,并與新一代年輕人的“造梗文化”產(chǎn)生交集,演變?yōu)橐环N新奇的網(wǎng)絡亞文化文藝現(xiàn)象。

典型的“社會搖”表演主要以胯為核心,雙腳站立不動,下肢、上肢與頭部隨著音樂節(jié)奏做出大幅度、重復式的搖擺動作?;谶@一動作要義,“社會搖”也在網(wǎng)友們的創(chuàng)作下衍生出不同流派。例如“影流之主派”——用短視頻軟件的分身特效把自己分成三個人同步晃動身體,動作簡單重復但魔性洗腦;“猛男版新寶島派”——六位菲律賓大叔舞者在小巷的昏暗路燈下舞步靈活,經(jīng)典動作是如切菜一般鏗鏘有力的雙手交叉和絲滑順暢的滑肩扭胯,這支舞蹈視頻也成為b站第一支播放量過億的視頻。

圖片

猛男版新寶島舞蹈視頻成為b站第一支播放量過億的視頻。來源/嗶哩嗶哩截圖

這些火爆網(wǎng)絡的尬舞,實際上都是廣西“科目三”的孿生兄弟,它們以有序的隊列、充滿節(jié)奏與氣勢的伴奏、毫無美感但放飛自我的重復式肢體語言,從邊緣的個體審美,演變?yōu)榱餍芯W(wǎng)絡的土味泛大眾審美。

回望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我國城市化和全球化之路并行向前的數(shù)十年時光,每一代年輕人實際上都會經(jīng)歷熱舞的沖動。改革開放后的城市青年在大眾傳媒和消費文化里,形成了迪廳(Disco Dancing)潮流,也就是所謂的“蹦迪”。通過對國外交誼舞、霹靂舞等舞蹈風格的直接模仿,人們在紅紅綠綠的彩色旋轉(zhuǎn)燈球之下?lián)u擺出八九十年代的青春。而如今的廣西“科目三”,正是老舞廳消失后人們在互聯(lián)網(wǎng)之上重新開辟出的一片自由舞臺。

廣西必修科目進修手冊

了解完廣西“科目三”的前世今生還不夠,要想成為一個合格的廣西人,還有許多“科目”需要過關。

必修科目一:唱山歌

在廣西,如果“唱山歌”真的成為一門學問,那么這個全國人民家喻戶曉的名字,一定會被公認為這門科目的“學科帶頭人”,這個人就是有著“歌神”“歌仙”之稱的劉三姐。而以壯族為首的少數(shù)民族同胞,則是這門學科的“優(yōu)秀學生代表”。
圖片

影視劇中的劉三姐。來源/電影《劉三姐》截圖

據(jù)西漢劉向《說苑·善說》載,楚國令尹鄂君子晰舉行舟游盛會,突然聽到一陣陣悅耳的歌聲,一打聽,那是當時流行的《越人歌》。后經(jīng)考證,這是一首壯侗語族語言的古老民歌,在壯族先民中廣為傳唱。《太平寰記》也有昭州(今廣西平樂)“男女盛服,聚會作歌”的記載,可見壯族人自古就鐘情于以歌代言,以歌行樂這種原生態(tài)的浪漫。

壯族在古代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文字。因此交流感情,傳播民族文化,只能用歌作為載體。過節(jié)喜慶之時,大家高興,就聚在一起,唱歌以樂;擇偶時,不知對方底細,就用歌來探詢;勞作時,累了乏了,就用歌來消解;農(nóng)事節(jié)令,怕后人記不住,就用歌來記;哪怕是問路,善歌者也是用歌來問……在壯族地區(qū),仿佛空氣里都是音符,大地上都是琴弦,時時刻刻都有歌聲應和,此起彼伏。

 

壯族人還專門為唱歌設定了固定的活動形式——歌圩,壯語稱之為“圩歡”“窩坡”。歌圩自宋代始流行,宋代周去非的《嶺外代答》有記載。人們在歌圩主要做三件事——交友擇偶、比試賽歌、自娛自樂。普通的歌圩沒有固定的時間和地點,凡是遇上婚嫁、廟會、新屋落成等吉時,就是人們放聲高歌之時。

而節(jié)日性的歌圩一般在農(nóng)歷正月至五月,秋季八、九月間的節(jié)日里舉行,在村莊交界的空曠田野或坡地上,少則一兩千人,多則上萬人。

其中最隆重的歌圩,當屬三月三歌圩。三月三本是壯族紀念先人,祈禱五谷豐登的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有拋繡球、放花炮、演戲等民俗活動,但其中以歌圩最受矚目,因此這天也有“歌圩節(jié)”或“歌婆節(jié)”的別稱。

怎么學會唱山歌?廣西的山歌需要掌握三個要領:一是丹田有力,字正腔圓,因為古時唱山歌的往往是在田野山間的勞動者,他們或持刀砍柴,或彎腰鋤禾,因此要口鼻盡張,氣息飽滿隨著勞動的節(jié)奏而歌唱。二是音調(diào)高昂,節(jié)奏自由,在山間田野歌唱,沒有樂器伴奏,所以想到哪兒唱到哪兒,讓洪亮的歌聲傳遍山林。三是歌詞對仗,“想妹昏,十根肝腸斷九根”“人逢喜事精神爽,恭喜主人接新娘,大紅喜聯(lián)貼村上,我們今天來捧場”,這種表意直白但長短交錯、規(guī)整勻稱的節(jié)奏,才能朗朗上口,讓聽者“上頭”。

必修科目二:嗦米粉

“嗦米粉”這個科目聽起來簡單,但其博大精深的程度遠超外省人想象。

廣西人對米粉情有獨鐘,但由于各地的鹵汁和配料不一,造成了米粉種類的繁多,可以說每座城市都有一碗屬于自己的粉。南寧的老友粉、桂林的桂林米粉、柳州的螺螄粉、武鳴的榨粉、賓陽的酸粉、欽州的豬腳粉、桂平的羅秀米粉、玉林的牛巴粉、梧州的牛雜粉……其背后蘊含著侗族、苗族的“酸”文化,壯族傳統(tǒng)的“稻作”文化,瑤族的“辣”文化和漢族的“鹵”文化,若要搞清楚這些粉的風味差異,則需要味蕾無數(shù)次的實地考察。

圖片

桂林米粉。來源/紀錄片《廣西的味道》截圖

圖片

賓陽米粉。來源/紀錄片《廣西的味道》截圖

米粉這一“快餐鼻祖”,最早可以追溯至秦始皇統(tǒng)一百越之時。由于秦軍征戰(zhàn)百越的士兵大多為西北人,飲食結(jié)構(gòu)以面食為主,到了盛產(chǎn)稻米的南方,伙夫為照顧士兵口味偏好,就用大米做出“米面”,也就是今天的米粉。

后世在此基礎上,把米粉嗦出了花樣。唐朝的烹飪書《膳夫經(jīng)手錄》記載,人們把羊肉蓋在米粉上,又用“五味汁”作澆頭,再以椒、酥和之,簡簡單單一碗粉,也蘊含了不少高超的烹飪技法。但要說起滋味奇特的粉,就不得不提到螺螄粉。螺螄粉起源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柳州街頭,它由當?shù)靥赜械能浕诘母汕蟹?,加上酸筍、木耳、花生米、油炸腐竹、蘿卜干等配料及濃郁適度的酸辣味和煮爛螺螄的香料湯水調(diào)和而成,集酸、辣、鮮、爽、燙于一體。

圖片

柳州螺螄粉。來源/紀錄片《廣西的味道》截圖

廣西人有多愛嗦米粉呢?在清朝初年,廣西人可以為了一碗粉,長途跋涉去趕集。當時,為了穩(wěn)定邊防和發(fā)展經(jīng)濟,清政府將廣西的圩市向左右江流域和邊境擴展。為刺激街圩的發(fā)展,廣西提督曾發(fā)放“米粉錢”來吸引邊民聚居經(jīng)商——來隘口趕圩的群眾,每人賞賜銅錢5枚,免費施米粉一碗??梢娒追墼趶V西民眾的餐飲中,顯赫地位自古就難以動搖。

必修科目三:絲滑連招小舞步

廣西的第三項科目,當然就是跳舞了。但如果你以為廣西人只會扭胯搖花手,那就大錯特錯了。

中華文化燦若星河,廣西以其獨特的嶺南文化自占一隅,并在歷史演進中既保持了自身的獨立性,又在兼容并蓄中形成了民族融合的局面。這個多民族聚居的邊疆地區(qū),聚集了壯、漢、瑤、苗、侗、毛南、回、彝等十余個世居民族,有著非常豐富的民間傳統(tǒng)舞蹈淵源。依據(jù)生產(chǎn)方式的不同,廣西的少數(shù)民族民間舞蹈動作元素大都從生產(chǎn)生活中提取,如壯族提取于農(nóng)耕文化的《螞箉舞》《扁擔舞》,漢族的《欽州采茶舞》,瑤族從狩獵中獲得靈感的《盤王舞》《跳甘王》等。相比之下,“科目三”的絲滑連招小舞步,在這些民族舞蹈面前,不過都是些基礎動作罷了。

圖片

壯族《扁擔舞》。來源/節(jié)目《舞蹈世界》截圖

但“科目三”在世界范圍內(nèi)的風靡卻讓我們看到,文化未必需要完全拘泥于高雅,多元的文化現(xiàn)象才能感染更多的受眾。

中國地大物博,每個省市或許都有自己的“神技能”和“科目三”。吉林人的“單腿驢”、內(nèi)蒙古人的賽馬、天津人的攤煎餅果子……

在你的家鄉(xiāng),本地人必修的“科目三”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