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凜冬將至,能源危機卻浩浩蕩蕩席卷了歐洲。在天然氣供給受限、價格暴漲的情況下,昂貴的取暖費用令歐洲民眾苦不堪言,尋找新的過冬方式成了歐洲人的當務之急。
為了安然過冬,越來越多的歐洲人轉(zhuǎn)向中國制造尋求答案。最近,中國的“過冬八件套”正被歐洲消費者“買爆”。這些來自中國本土的電熱毯、保暖內(nèi)衣、熱水袋,甚至光腿神器等低功耗“過冬神器”,紛紛從中國的土地上越過大高加索山脈和土耳其海峽,加入到歐洲民眾的“冬季全家桶”中。光是浙江寧波慈溪的電熱毯工廠,訂單已經(jīng)排到了明年1月份。

即將走出國門的取暖設備們。來源/央視新聞截圖
對于中國人來說司空見慣的“過冬八件套”,怎么今年突然走出國門,給廣大歐洲人民“送溫暖”去了?節(jié)能又好用的中國“御寒神器”,在歐洲到底有多火?
為了御寒,人類真的很努力
說到“過冬”這件事,中國人真的很有話語權(quán)。人們對于暖和亙古不變的追求,早已潛藏在了古代人的花式御寒小妙招中,而“過冬八件套”的產(chǎn)生和流行,似乎也有跡可循......
古人對于取暖御寒的講究,從《瑯琊榜》《甄嬛傳》等一系列古裝電視劇中便可略窺一斑。當然,取暖最古老的辦法就是生火,從燧人氏鉆木取火開始,這個方法就一直流傳下來。春秋時期,人們開始用“燎爐”這一器具燒炭取暖。
《甄嬛傳》中的取暖設備熏籠,也是一種燒炭取暖的用具。來源/電視劇《甄嬛傳》截圖
但火爐的升溫范圍畢竟比較小,被凍得瑟瑟發(fā)抖的人們又開始琢磨一種全新的取暖方式,能讓整個屋子都長時間溫暖如春,享受到“中央空調(diào)”般的體驗。于是,秦漢時期的能工巧匠們便將宮殿的墻壁砌成空心夾墻,用兩塊筒瓦相扣,做成管道,包于墻內(nèi),與灶相通,讓暖氣通過管道通入墻中,從而烘暖整個房間,俗稱“火墻”?,F(xiàn)在,秦代咸陽宮遺址還保存著火墻的結(jié)構(gòu)。不過,火墻的耗能費錢程度,也決定了這種“過冬神器”只能是極少數(shù)人享受。
大約在火墻出現(xiàn)的同時,漢朝皇帝又在長樂宮和未央宮建起了椒房。所謂椒房,不是撒滿花椒粒的屋子,而是用花椒粉末混泥刷墻的房間。用花椒作為保溫涂料的做法是否有科學依據(jù)尚且不提,但古人堅信用花椒和泥涂抹墻壁,不僅暖和而且芳香四溢的這件事,在史料中是可以查證的——《三輔黃圖》卷三寫道:“椒房殿,在未央宮,以椒和泥涂,取其溫而芬芳也。”《西京雜記》也有“溫室以椒涂壁,被之文繡,香桂為柱,設火齊屏風,鴻羽帳,規(guī)定以罽賓氍毹”的說法。這種取暖方式,估計四川人會更感同身受吧。
《裔夷謀夏錄》記載,北方女真族“環(huán)屋為土床,熾火其下,而寢食起居其上,謂之炕,以取其暖”。到了明清,北方也逐漸普及了火炕。這是一種腹中可生火臥炭以取暖的臥具,內(nèi)部多設計成中空的“蛇形”煙道,這樣不僅有利于煙氣流通和上升,而且也可以讓火炕的溫度更加持久。從此之后,“老婆孩子熱炕頭”成為北方人的人生理想。
無論是火墻、椒房還是火炕,造價相對來說比較高,大部分人往往還是通過圍坐在火盆旁來燒火取暖。古代皇室甚至還專門設有負責冬季供暖的機構(gòu),明代叫“惜薪司”,專管宮中所用柴、炭的供應;清代改成“營造處”,內(nèi)設“薪庫”,專門負責儲運宮中所用的木柴、煤炭的采購與發(fā)放。
老百姓家的火盆,不是結(jié)實抗造的金屬盆,而是用泥土脫坯而成的泥盆,沒有精致的雕花裝飾,但實用性強。而燃燒的原料——炭,對尋常百姓來說也是一種奢侈品,他們常采用燃燒秸稈或者更耐燒的木頭來御寒。因此,“圍爐而坐”是古代非常普遍的冬日景象。無論是詩詞、書畫,還是現(xiàn)代影視劇中,圍爐烤火的場景都很常見。宋代錢選的《西湖吟趣圖卷》就描繪了小童一邊光腳烤火,一邊抬頭看向大人,而大人卻裹著厚厚的衣物伏案望天的畫面,生活氣息濃厚。
光室內(nèi)暖和了還不夠,古代的人們又想擁有一個可以隨時隨地帶在身上的“便攜式火盆”,于是“手爐”便應運而生。手爐的銅制內(nèi)膽里通過燃炭釋放熱氣,外殼包裹著內(nèi)膽的熱量,外型上多以鏤空紋飾點綴,不僅形狀多樣而且還玲瓏精巧,可以直接捧在手中,也就成了現(xiàn)代暖手寶的原型。手是溫暖了,腳也不能忘記。人們又發(fā)明了暖足瓶,里面灌上熱水,俗稱“湯婆子”,和現(xiàn)代的熱水袋如出一轍。
古裝劇中小主們?nèi)耸忠粋€的“湯婆子”。來源/電視劇《甄嬛傳》截圖
現(xiàn)代人的冬季全家桶
隨著時代的更迭,人們不再依靠烤火的方式度過寒冬。秋衣秋褲、保暖內(nèi)衣、法蘭絨睡衣、光腿神器、熱水袋、暖手寶、羽絨服和電熱毯,這“過冬八件套”,已經(jīng)成為現(xiàn)代人的冬季全家桶。
有趣的是,盡管來自中國的“過冬八件套”正被歐洲人作為一種性價比更高的取暖方式所搶購,但“過冬八件套”中的大部分“神器”,最初都不是起源于中國。
首先是“過冬八件套”中的“頂流”——電熱毯,它最早是美國人發(fā)明的,專供肺結(jié)核病人使用。

電熱毯。來源/央視新聞截圖
20世紀初,肺結(jié)核病人由于需要開闊通風的治療環(huán)境,且需要和其他病人隔離,只能被迫躺在露天的病床上。到了冬天,一刮涼風,肺結(jié)核病人不但肺沒好,還凍得一身病。1912年,美國醫(yī)生Russel將銅絲縫進羊毛毯,發(fā)明了第一條電熱毯。不過這條粗糙的電熱毯,和我們現(xiàn)在熟悉的電熱毯幾乎沒有共同之處。它又厚又重,不能蓋在病人身上,只能放在床單下面來加熱床墊。加熱裝置也很笨重,一不小心就會過熱自燃,使用起來,危險系數(shù)五顆星!后來,人們嘗試在電熱毯中加入恒溫器安全裝置,讓電熱毯的加熱裝置根據(jù)室溫來打開和關(guān)閉,只要電熱毯的溫度超過室溫,就會自動停止加熱。1946年,第一條自動電熱毯在美國弗吉尼亞州彼得斯堡以39.5美元的價格出售。
直到1984年,80歲的前美國海軍工程師Crowley發(fā)明出第一條恒溫控制的電熱毯,也就是我們現(xiàn)在使用的電熱毯雛形。Crowley曾在二戰(zhàn)時期發(fā)明過供飛行員在高空航行所穿的加熱飛行服,對保溫技術(shù)了如指掌。從飛行服中,他汲取了發(fā)明電熱毯的靈感,并且申請了這項技術(shù)專利。
隨著城市暖氣系統(tǒng)的普及,電熱毯逐漸淡出歐美取暖市場。但20世紀80年代,不斷迭代的電熱毯技術(shù)進入中國。要知道,作為中國南北分界線的“秦淮線”,也是集中供暖的界限,全國幾乎一半的城市都沒有地暖,南方人民過冬全靠兩個字——“裹”和“抖”。
20世紀末,歐美城市室內(nèi)取暖大多靠暖氣。來源/電視劇《老友記》截圖
但從媽媽讓我們穿秋褲、毛褲、棉褲開始,中國人重視保暖的基因就深入骨髓了。于是,面對中國龐大的“床上取暖需求”,電熱毯企業(yè)不僅一舉拿下市場,還做大做強成上市公司,比如中國第一家上市的電熱毯企業(yè)成都彩虹電器集團。2022年的成都世乒賽,賽事組委會甚至把本土的彩虹電熱毯作為紀念禮物送給各國運動員,對于不少歐洲運動員來說,可謂“雪中送炭”,讓人直呼貼心!
至于中國人從小喜聞樂見的“過冬套裝”——秋衣褲,則來源于加拿大。但是秋褲的雛形,來自英國國王亨利八世穿的男用馬褲。在15-16世紀,“秋褲外穿”是時尚代名詞。馬褲通常以羊毛織成,穿起來緊身裹腿,完美展現(xiàn)男性腿部線條,而且最為潮流講究的穿法是搭配尖頭鞋。近現(xiàn)代社會,這種以馬褲為原型的內(nèi)衣褲飛入尋常百姓家。北美大陸由于緯度高、氣溫低,人們都會穿上御寒用的連體內(nèi)衣,被稱為“Long Underwear”。20世紀初,以制作和售賣“不縮水”的棉內(nèi)衣起家的加拿大商人Frank Stanfield,在1915年12月7日正式申請了分體式內(nèi)衣專利,成為現(xiàn)代商業(yè)秋褲之父。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為了抵御歐洲戰(zhàn)場的寒冷,內(nèi)衣褲也成為各國軍人的標配。進入中國市場后,這種以貼身保暖為主打功能的內(nèi)衣褲,由于常常在晚秋,尤其是寒露以后被人們穿上,以防御強冷空氣的侵襲,因此也被賦予了“秋衣/秋褲”的親切稱呼。
隨著暖氣的普及,國外的人們也漸漸脫下了臃腫厚實、不甚美觀的保暖服飾。然而,或許是因為一代代中國人自小耳濡目染的“秋衣叮嚀”,盡管秋衣褲是不折不扣的舶來品,但“把秋衣扎進秋褲、秋褲扎進襪子里”卻是中國人對冬天最高的尊重。秋衣褲也演化出各種形態(tài),例如以薄和暖為銷售賣點的保暖內(nèi)衣、可以搭配裙子的光腿神器等。
至于“過冬八件套”中占據(jù)睡衣市場半邊天的法蘭絨,則創(chuàng)制于英國。法蘭絨(Flano,F(xiàn)lannel)本是一個外來語,它是一種柔軟、有絨面的棉毛織物,面料厚實,保暖性好,給人一種“溫柔”的觸感。法蘭絨面料用于睡衣,既美觀又暖和,因此備受中國消費者喜愛。
雖然“過冬八件套”都起源于西方,但它們都在城市化進程中以最快的速度被西方人遺忘。21世紀的今天,這些原始的御寒物件,又被歐洲人排著隊從中國買回來。
過冬八件套,歐洲硬通貨
2022年七月,歐盟27個國家從我國進口電熱毯共計129萬條。中國家用電器協(xié)會數(shù)據(jù)顯示,電熱毯1月至7月累計出口額規(guī)模為3340萬美元,以97%的增速引領(lǐng)其他品類。要知道,電熱毯由于是耐用性消費品,更新?lián)Q代慢、技術(shù)門檻低,一般被認為是夕陽產(chǎn)業(yè)??墒沁@一波出口量,令我國電熱毯企業(yè)看到了轉(zhuǎn)機。
這一年來,全球能源市場震蕩加劇,爆發(fā)了兩輪能源危機,歐洲均處于“暴風眼”:2021年冬季,全球能源供需失衡,歐洲集中爆發(fā)了第一輪能源危機;2022年2月下旬,俄烏局勢緊張、美西方對俄實施全面制裁,引爆了第二輪能源危機;屋漏偏逢連夜雨,同年9月,波羅的海兩條“北溪”天然氣管道泄漏事故,成了壓死飽受嚴寒之苦的歐洲人民最后一根稻草。
盡管冬季到來之前,歐洲多國已宣布推行節(jié)能措施。西班牙、意大利、法國紛紛強制企業(yè)、商業(yè)場所、交通工具等場所在冬季須將供暖溫度限制在19攝氏度以下,公共紀念碑和建筑景觀的照明也被強制關(guān)閉。荷蘭和德國政府官員還發(fā)起“洗澡不要超過5分鐘”的倡議。
然而,在能源價格飆升、通脹水平空前的情況下,這些節(jié)能措施也只是杯水車薪。當下的歐洲能源市場,正朝著失控的邊緣一路狂奔。從今年6月到8月,整個歐洲天然氣價格在6月約為每1000立方米1297歐元(約合人民幣9071元),8月漲到每1000立方米2632歐元(約合人民幣18403元)。早前,歐洲家庭每月天然氣開支基本在100歐元(約合人民幣699元)以下,但近一年來,普通家庭的開支已經(jīng)增加到300歐元(約合人民幣2097元)。
歐洲一般都是采用家庭獨立式采暖,集中供暖很少見,但現(xiàn)在,開暖氣、開空調(diào)已經(jīng)成了“奢侈行為”。彭博新聞社甚至整理出英國人2022年10月至2023年1月使用各種大小家用電器的每小時成本,供當?shù)孛癖娋蚣毸愣冗^這個冬天。
能源危機期間的英國生活成本分解圖。天然氣的價格遠高于其他任何家用電器,如果用天然氣來供暖,一小時將花費9.85英鎊(約合人民幣79.68元),用電力供暖需要1.04英鎊(約合人民幣8.42元),而同樣時間的電熱毯只需要0.31英鎊(約合人民幣2.51元)。來源/彭博新聞社
供暖減少,能源價格高漲,生活成本不斷提高,一直走在人類能源發(fā)展前沿的歐洲,在今年秋冬季節(jié)體驗到了一把辛酸“穿越”感。他們開始伐木囤柴,購買那些早已被時代所遺忘的保暖內(nèi)衣、熱水袋、電熱毯。而擅長大批量生產(chǎn)這些日用品的中國,則成為歐洲人“囤貨”的基地。
在亞馬遜上搜索電熱毯,月售三萬單的“銷量冠軍”,產(chǎn)地是中國——
中國制造的亞馬遜電熱毯銷量冠軍。圖源/亞馬遜官網(wǎng)
如果購買德國品牌的電熱毯,發(fā)現(xiàn)標簽上寫著“Made in China”,也請不要感到意外——
外國網(wǎng)友評論。圖源/twitter
而在社交平臺上,人們也踴躍地表達著自己對于電熱毯的熱愛——
部分外國網(wǎng)友對電熱毯的評價。圖源/twitter
嚴冬將至,迫于現(xiàn)實壓力,習慣于全屋暖氣的歐洲人開始轉(zhuǎn)向更節(jié)約的取暖方式。這也使得中國的“熱”制造逐漸席卷歐洲。如果沒錢加熱空間,那就加熱自己!因此,買爆中國“過冬八件套”,成了歐洲人面對能源危機和寒冬臘月最后的倔強。
[1]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中國取暖器為何走俏歐洲》,2022年9月25日。
[2]騰訊:《古人如何度過凜冽寒冬?從古時候的取暖方法,窺探古代人的生活》,2020年4月29日。
[3]澎湃新聞:《對于梅長蘇來說,冬天太難熬了》,2015年10月16日。
[4]博物:《中國電熱毯是歐洲人的版本答案嗎?》,2022年10月13日。
[5]正解局:《為何電熱毯突然在歐洲火爆異常?》,2022年10月4日。
[6]石油link:《歐洲能源危機爆發(fā)!“不差錢”的歐洲人也受不了了》,2022年10月2日。
[7]央視網(wǎng):《中國電熱毯,歐洲人的“過冬神器”》,2022年10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