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2018中文字幕免费看手机,亚洲熟妇av一区,中文字幕精品亚洲无线码一区,中文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播放

你好,大學者② | 中國民法開拓者王利明: 從中國實際出發(fā),放眼世界,才能回應時代之問
https://oss.gjrwls.com/cmsFiles/2024/11/19/20241119015510-6051f42b-f12a-4ab1-a986-f9bd3ce41506.png

你好,大學者② | 中國民法開拓者王利明: 從中國實際出發(fā),放眼世界,才能回應時代之問

     2024-11-19      來源:北京市社科聯(lián)

編者按: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是北京市人民政府為繁榮發(fā)展首都哲學社會科學事業(yè)、鼓勵社科工作者圍繞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開展學術研究、推動理論創(chuàng)新、服務首都發(fā)展而設立的政府獎。獎項自1987年設立以來,共表彰優(yōu)秀成果3579項。

第十七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推出210項獲獎成果,其中特等獎5項、一等獎40項、二等獎165項,這些獎項是黨的二十大召開以來首都哲學社會科學界成果產出的集中體現(xiàn),顯示出鮮明的實踐品格和理論創(chuàng)新特色,彰顯了首都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投身中國式現(xiàn)代化建設實踐,以中國理論、中國思想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的使命擔當。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一代代學者們嚴謹治學的優(yōu)良學風、“士以弘道”的價值追求、為人民立德立言的家國情懷,匯聚成新時代新征程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磅礴力量。

北京市社會科學界聯(lián)合會、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辦公室策劃、推出了“你好,大學者”系列融媒作品,邀您一同踏上尋訪第十七屆獲獎學者的對話之旅。作品以“傾聽心路歷程,分享學術人生”為主題,通過富有溫度的交流對話,讓凝聚學者研究心血的學術成果、學者們的治學經歷和治學精神得以傳播,點亮心燈,影響更多的人。

本期作品,我們將帶您走近北京市第十七屆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特等獎獲得者,中國人民大學一級教授、博士生導師王利明。

王利明,1960年生,法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一級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法學學科評議組成員兼召集人、中國法學會副會長、中國民法學研究會會長;曾任中國人民大學常務副校長,第九屆、十屆、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三次獲評“年度法治人物”稱號,兩次為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三次為全國人大常委會、一次為全國政協(xié)作專題講座;六獲教育部高等學校人文社科研究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

2024年1月,北京市第十七屆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頒布,王利明教授領銜編寫的《中國民法典釋評》(十卷本)榮獲特等獎。他深耕民法四十年,為保護公民私權鼓與呼,累累碩果背后是一代法律學人、一代中國立法人、一代人民教師的責任與擔當。

點開視頻,讓我們一同走近王利明教授。 

01

釋制度內涵 ,張法典價值

“我們的目的是要著重準確把握立法原義,闡述制度內涵。但在闡釋、解釋過程中,不是簡單地就條文談條文,而是注重整體解釋,注重民法典的價值。”

問:首先祝賀《中國民法典釋評》(十卷本)榮獲北京市第十七屆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的特等獎!《中國民法典釋評》用中國民事法律語言為時代作注腳,是構建我國社會主義民法理論體系和話語體系的一次成功實踐。請問這套書是在什么樣的背景下誕生的?

答:民法典頒布之后,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要解釋好、理解好、實施好民法典。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二天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就主持了以“切實實施民法典”為主題的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發(fā)表了關于如何實施好民法典的重要講話,這個講話后來收錄到《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標題就是“實施好民法典”。為落實總書記實施好民法典的要求,我們組織法律界一些參與過民法典編纂或者參與過相關討論的優(yōu)秀學者,就民法典基本法條的含義、制度的內涵,尤其是規(guī)則的適用,做一個系統(tǒng)全面的解釋。

《中國民法典釋評》(十卷本)書冊

問:這套書的主要特點有哪些?

答:在談這套書的特點之前,我想先談談我們的編寫團隊。這個團隊非常精干,被稱為法學界的“夢之隊”。參與編寫的學者是國內最杰出的民法學者,他們大多都參與了民法典的編纂,或是參與過民法典編纂過程中相關問題的討論,對一些制度規(guī)則的產生以及修改過程有深入的了解。學者們熟悉民法典,能更好地把握制度的內涵和原義,準確地闡釋好民法典。具體到本書而言,我認為主要有以下三個特點:

第一,我們的目的是要著重準確把握立法原義,闡述制度的內涵。但在闡釋、解釋過程中,不是簡單地就條文談條文,而是注重整體解釋,注重民法典的價值,比如以保護民事權利為中心,充分彰顯人文關懷等等,以這些價值為指引來系統(tǒng)全面地闡釋民法典。

第二,注重規(guī)則的適用。單純地解釋規(guī)則的含義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梳理規(guī)則的歷史發(fā)展,總結司法實踐和經濟生活,以及針對規(guī)則在適用中可能遇到的相關問題,提出我們對規(guī)則適用的一些具體看法。

第三,我們也注重講述民法典的創(chuàng)新,既有體系上的創(chuàng)新,也有制度規(guī)則上的創(chuàng)新。這有利于向國外展示我們民法典的精髓,講述中國民法典的故事。

問:這套書在編纂過程中力求全面突出民法典蘊含的中國特色、實踐特色、時代特色。如何理解這三個“特色”?

答:中國特色是指,強調民法典既傳承、弘揚了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法律文化,又注重維護中國現(xiàn)有的經濟制度,從現(xiàn)有的基本經濟制度出發(fā)來展開民法典的制度構建。如:民法典婚姻家庭編中大量體現(xiàn)了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弘揚;物權編又從基本經濟制度出發(fā),充分體現(xiàn)了如何在公有制的基礎上實行市場經濟,如何把公有制和市場經濟有機結合。西方國家的民法典沒有三種所有權的規(guī)定,但是我們就同時規(guī)定了國家、集體和私人所有權,并在區(qū)分所有權種類的基礎上,進一步確立了平等保護原則,這就是民法典的中國特色所在。
實踐特色是指,我們的民法典是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踐出發(fā),從中國的司法實踐出發(fā),源于實踐又用于實踐。比如合同里面的很多規(guī)則,在司法實踐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并且被實踐證明了行之有效,那么就在編纂中納入民法典。這就是民法典實踐特色的體現(xiàn)。
時代特色是指,民法典面向今天互聯(lián)網、高科技、大數(shù)據(jù)、人工智能時代的需要,做出了許多制度和規(guī)則的重大創(chuàng)新。很多規(guī)則,西方學者看了以后說很新,就是因為它反映了這個時代的聲音,回應了這個時代提出的新需求。

《中國民法典釋評》(十卷本)書冊

問:剛才您也談到,這套書是由“中國民法夢之隊”來編纂的,不同學者可能有著不同的寫作風格和寫作習慣。怎樣在編撰過程中保證整套書風格統(tǒng)一?團隊在協(xié)同過程中是否遇到過困難?

答:我覺得這確實是集體著作遇到的一個難點。我們邀請的這些學者,每個人對他所分工(到)的這一部分內容充分了解,他一定是在這一領域比較有研究,有成果發(fā)表,并且有自己獨到認識的。但是,的確可能每個學者都有自己的獨特風格,怎么能夠保持整套書的整體風格統(tǒng)一,這是一個難題。
因此我們在統(tǒng)稿中確實花了比較大的精力,盡可能做到整套書的協(xié)調。如果有作者堅持要保持他的獨特風格的地方,在不損害整套書風格的情況下,我們盡可能地尊重作者的意見。但是,如果和整套書都不協(xié)調,我們在統(tǒng)稿中會盡量刪掉。

02

聚萬眾智慧,成偉大法典

“民法典是新中國第一部以‘典’命名的法律,是十八大以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成果。”
“這部民法典是幾代民法學人共同努力的結果,凝聚了幾代民法學人的心血。”

問:民法典是新中國第一部以“典”命名的法律,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典”的意義?

答:“典”在中國古代有“經典”“典籍”“典范”這樣的含義,所以我們稱為“典”的法律,就是帶有基礎性、經典性的(法律)。民法典作為新中國建立以來第一部以“典”命名的法律,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民法典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穩(wěn)預期、利長遠的基礎性法律”。民法典在中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具有基礎性法律的意義,這是符合“典”的含義的。

問:怎樣更好地理解民法典?它對我們每一個普通人有什么意義?

答:我想最簡單的解釋,民法典是一部保護公民民事權利的宣言書,也有人把民法典簡稱為私權的宣言書。民法典共1260條,分為7編。第一編總則,是確定和保護民事權利的基本規(guī)則;第二編物權,是確認和保護物權的基本規(guī)則;第三編合同,是確認保護合同債權的基本規(guī)則;第四編人格權,是確認保護人格權的基本規(guī)則;第五編婚姻家庭,是確認和保護婚姻家庭中的人身權利的基本規(guī)則;第六編繼承權,是保護繼承權的基本規(guī)則。在六編列舉了最基本的民事權利之后,民法典運用第七編侵權責任所規(guī)定的侵權責任制度為所有民事權利遭受侵害的民事主體提供保護和救濟。所以整個民法典就是一部保護公民、法人、民事主體、民事權利的基本法律。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民法典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一個市場由交易組成,交易主要有兩個元素包含其中:一個是財產,一個是合同。財產主要反映交易中的“靜”的元素,而合同則是對財產進行“動”的安排。所以,對市場交易而言,最基礎的規(guī)則就是民法典在物權編和合同編中的相關規(guī)則。

民法典同時又是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一個人可能一輩子都不會和刑法打交道,但是幾乎每天都要和民法典打交道。為什么這么講呢?因為我們每個人,不管是坐出租車、公交車,還是上網購物、食堂買飯,都是在訂立合同,形成合同關系,所以實際上都要受民法典調整。在這個意義上,民法典和每個人的社會生活息息相關,和老百姓的基本民生息息相關。

民法典又是治國理政的重器,是國家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重要保障。

所以民法典可以說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生動體現(xiàn),是我們黨十八大以來全面依法治國的重大成果。

問:作為“中國民法夢之隊”的一員,您曾參與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編寫。這段經歷您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

答:民法典是新中國第一部以“典”命名的法律,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成果。我有幸參與這部法典的編撰,感到非常榮耀。民法典是幾代民法學人共同努力的結果,凝聚了幾代民法學人的心血。我記得三十多年前我的導師佟柔老師在病床上跟我說,他這一輩子最大的心愿是看到民法典的問世,所以今天民法典的頒布可以說實現(xiàn)了我們幾代民法學人的夢想。

我曾經用兩句話概括民法典的編纂過程,就是“聚萬眾智慧,成偉大法典”。“萬眾智慧”是指民法典是成千上萬的學者共同參與和建言獻策的結果。每一個參與者都深深感到參與這份工作是一件與有榮焉的大事。不管個人的意見能否被采納,這份工作都十分光榮,都是我們作為一個學者所能盡到的職責和應該做出的貢獻。

民商法教研室黨支部合照(2024年)

03

學當為人師,行必為世范

“一個優(yōu)秀教師的師德是對學生最生動、最具體的教育和影響,學生就是從教師身上去領悟、去學習、去體會怎么去做人,怎么去處事。”

問:作為一名執(zhí)教近四十年的高校教師,您有著怎樣的體會?

答:我覺得教師這個職業(yè)雖然是平凡的,但又是光榮的。人們常說,“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雖然我有各種各樣的兼職和頭銜,但是我覺得最光榮的稱號還是“老師”。教師這個職業(yè)是真正讓我感受到幸福感、充實感、榮耀感的。

當年,我的導師佟柔教授說過一句話,他從培養(yǎng)一個個學生的過程中,體會到了最大的快樂,因為這些學生就是他寫的一本本活書,這比他寫任何書都更加重要。有人說我這四十年教學生,特別是從九二年開始帶博士生以來,成才率比較高。這是讓我非常有幸福感的一種評價,確實比寫多少本書都更加重要??吹綄W生們成長,就好像看到自己作為園丁澆灌的花朵現(xiàn)在開了花、結了果。我覺得這種成就感可能比其他任何成就都更加充實、真實,更有深刻體驗。

王利明教授在畢業(yè)典禮上為畢業(yè)生撥穗(2017年)

教師要始終關愛學生,幫助學生;同時,要和學生建立良好的關系,實現(xiàn)教學相長。不要讓學生感覺到師生間有很大的距離感,要讓學生能夠把老師當做自己的家長一樣來看待。沒有距離感,才能經常交流、坦誠交流。在這個過程中,老師的教育就像春風化雨一樣,能夠真正影響學生,真正幫助學生成長。

我贊成一種觀點,就是“沒有教不好的學生”,不同的學生應該用不同的方法來培養(yǎng)。在教學過程中,如果確實有學生遇到問題,我就會檢討是否是因為我的方法不得當,或是沒有真正把自己的精力和時間放在教學上。

問:您剛剛提到了您的導師佟柔先生。佟柔先生被譽為新中國民法的開創(chuàng)者、民法學的帶頭人,是民法學界公認的“泰斗”級學者。佟柔先生對您的學術和教育生涯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王利明教授與佟柔老師合影(1987年春)

答:佟柔老師一輩子關愛學生的一切,他心中始終想的就是學生。我是佟柔老師的第一個博士生,也是新中國第一個民法博士。在我畢業(yè)答辯的時候,佟柔老師因為重病剛做完手術,還沒有康復。但他堅持要從醫(yī)院趕回來,一定要參加我的博士論文答辯,盡管醫(yī)生不同意。他跟我講,如果不參加我的答辯,他會覺得這件事是這輩子一個很大的遺憾。

1983年,按照當時學校規(guī)定,我們研究生都必須進行教學實習。那時佟柔老師正在為八一級本科生開設民法課,要我來講課。在這個教學過程中,從備課到講課,包括怎么做板書,怎么寫教學大綱,他都會手把手地教我,為我悉心指導。我從佟柔老師的身上學到了很多教學的有益方法。

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民法教研室青年教師與佟柔郊游合影(從左至右:賈林清、王利明、鄭立群、佟柔、楚建、龍翼飛、郭鋒,1987年春)

問:您如何理解“新時代教師要做‘經師’和‘人師’的統(tǒng)一者”?

答:首先,教師應該給學生傳授真正的知識和本領。僅傳授知識是不夠的,那僅僅只是完成了一個“經師”的職責。教師更應當做一個“人師”,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品德,培養(yǎng)他們具有家國情懷的擔當。

這要求教師要從自身做起——你想要學生做到什么,首先要以自己的行為來為學生做出一個示范。過去梅貽琦講過一句話,我覺得講得非常好,大意是師生的關系就好像大魚和小魚的關系,小魚跟著大魚,學著大魚,才能慢慢學會游泳。所以,或許多年以后你仍然能在學生身上看到教師對他一定程度上的影響。我這一輩子對我影響最大的就是我的導師,佟柔教授。他的高尚品德,讓我真正體會到了怎么去做好一名教師。

留校任教以來,我深切地體會到了“學為人師,行為世范”這八個字的含義。“行為世范”是教師應該始終秉持的理念,努力為學生做表率是一名教師非常重要的品行。一個優(yōu)秀教師的師德是對學生最生動、最具體的教育和影響,學生就是從教師身上去領悟、去學習、去體會怎么去做人,怎么去處事。

04

學道須猛烈,始終守初心

“我們要做法治的踐行者,就應當做真正的‘國民表率’,做法治建設中的表率。”

問:您認為一個法學家在今天能夠通過什么樣的方式來發(fā)揮自己的作用,推動社會向一個更理想的方向前行?

答:在這個全面依法治國的時代,法學家的確感覺到自身責任重大、使命光榮。

首先,我覺得法學家要有一種擔當意識,就是要為增進人民的福祉、促進國家和社會的進步貢獻出我們的一份力量,具體表現(xiàn)在如何能為國家的重大戰(zhàn)略,國家立法、司法以及法律教育、法律研究做出自己的貢獻。我覺得這是每一個法學工作者在今天應當承擔的使命。

但是,我們怎么盡好這份責任?這需要我們每個學者潛心治學,認真鉆研學術,發(fā)揚“板凳甘坐十年冷”的精神,同時要走出書齋,走出象牙塔,真正到實踐中了解中國的國情和中國的實踐,特別是司法實踐。我常說,沒有實踐的理論完全是空洞的,但沒有理論的實踐又是盲目的。這要求我們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這也是我們能夠更好地發(fā)揮作用的方法論。

民商法教研室黨支部合照(2024年)

問:作為《民法典》編纂的參與者和《中國民法典釋評》(十卷本)的領銜人,您想與年輕一代學生分享什么?

答:首先,我非常希望法學院的學子能始終胸懷法治理想,做中國法治的建設者、踐行者;始終要有公平正義的理念,要有法治的理想抱負,要為法治、為實現(xiàn)社會公平正義來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

第二,一定要有扎實的法學功底,這是我們能夠奉獻法治中國、法治社會的基礎和前提。沒有扎實的法學功底,就沒有真才實學去服務國家法治事業(yè)。

第三,擴寬知識面,了解社會及其他學科的相關知識。特別是民法學人,應該了解一些經濟學知識,這樣才能對一些民法的制度、規(guī)則領悟得更加深刻。所以我希望我們的學生要多讀書,善讀書,讀好書,同時要用好書,不能讀死書。法學絕不是簡單的條文背誦,每一條法律條文背后都是一個個鮮活的案例和故事。把抽象的條款和豐富的實踐結合起來,并運用到未來的實踐中去,這才是我們法學學子應該具備的真本領。

此外,我更希望我們每一個法學院的學子有良好的道德品行。法律人心中要有規(guī)矩的意識和約束。我們要做法治的踐行者,就應當做真正的“國民表率”,做法治建設中的表率。

問:如今,中國民法現(xiàn)代化仍任重道遠,您對下一代民法學人有著怎樣的期待?

答:首先,法律學人應該有家國情懷,有一種人文關懷的情懷。我們心里應該始終裝著普羅大眾,應該對弱勢群體充滿關愛,應該心系百姓、心系民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提出好的意見和建議。

第二,我們需要有扎實的民法功底,有豐富的比較法知識;需要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有很好的國際視野;需要知道法律,特別是民法,在今天究竟發(fā)展到哪一步,兩套法系最先進的經驗是什么。如果沒有這樣的視野,我們提出的建議和意見就有可能是過時的,無法回應時代之問。

第三,我們一定要結合中國實踐,要從中國實際出發(fā),放眼世界。法學本身是一門實踐的科學,因此一定要了解中國社會,了解中國市場經濟的發(fā)展所提出的新情況、新問題,了解中國的司法實踐所提出的新課題,回應時代之問,絕不能當外國法學理論的搬運工。我們說要借鑒,但不能照搬照抄。這些理論是否結合中國實踐,是否會水土不服,是我們需要認真考慮的。

問:您對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還有什么期待或建議?

答:首先,要感謝市社科聯(lián)人的辛勤勞動和付出,未來我們期盼通過這個獎項能夠有更多、更好、更優(yōu)秀的成果被推選出來,同時也希望這些成果能夠通過你們的介紹和推薦得到轉化,得到相關部門的重視,發(fā)揮更大的運用或者實用的價值。我相信社科聯(lián)一定能做得更好。

05

初心不改,馳而不息

2020年11月15日,由王利明教授領銜主編的《中國民法典釋評》(十卷本)重磅面世。伴隨著這項重大工程的完結,本應該休息一下的他,并沒有停下研究的步伐,而是繼續(xù)在民法理論研究上筆耕不輟。如今,他致力于法律條文釋義和普法宣傳工作,同時繼續(xù)跟進民事立法相關工作以及民法典執(zhí)法司法活動。

婚姻家庭編司法解釋研討會(2024年)

2024年1月3日,《檢察日報》刊發(fā)王利明教授撰寫的《為全面貫徹實施民法典提供理論支撐》一文,文章從民法典體系出發(fā),立足我國國情和實際,針對民法典各編民生所系的相關問題給出了詳盡闡釋。這篇扎實有力的“年度盤點”,是對過去一年民法典研究闡釋如火如荼的高度概括,也為乘勢而上、接續(xù)奮斗的新一年寫下了濃墨重彩的第一筆。

《檢察日報》(2024年)

從一本薄薄的《民法概論》,到十卷本詳實全面的《中國民法典釋評》,在某種意義,王利明教授與民法結緣的四十多年也是中國現(xiàn)代民法體系發(fā)展歷程的生動見證。從懵懂的青蔥少年到中國民法實踐的研究者、民法理論的傳播者、民法體系的建設者、民法教育的領軍者,他以四十多年的行而不輟詮釋了何為“國民表率”,踐行著六零后一代民法學人的初心和使命。

“潛心治學,淡泊名利,刻苦鉆研,不斷上進。”訪談最后,王利明教授將這句話贈予年輕一代的民法學者,他表示將繼續(xù)和青年學人一道深耕中國民法研究領域,為建構中國自主的民法學知識體系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