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進 李再華 鄧棟之 2024-06-28 來源:中國軍號
仲夏之夜,海拔5000多米的風雪高原,一場體系對抗演練悄然打響。一支雷達機動分隊全副偽裝穿過險峻山嶺,挺進荒野無人區(qū)。
“敵”機在哪里?目標特性是什么?地導分隊需要哪些信息?輾轉10多個小時,帶隊負責人張冬深知此次體系聯(lián)合訓練的重要性,一直思考著如何將“天眼”與“鐵拳”緊密協(xié)同起來。抵達預備陣地,他立即組織官兵預警組網(wǎng),將“敵”坐標信息分發(fā)給某地導部隊。
數(shù)秒后,一枚導彈從數(shù)十公里外模擬發(fā)射,穿過層層防線,精準射向靶標。“命中!命中!”結果傳來,指揮室內一片沸騰。“甘巴拉英雄雷達站”官兵又打了場勝仗。
飄揚的旗幟(馬冰 攝)
作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人控雷達站,這個站有著光榮的歷史,1994年中央軍委授予該站“甘巴拉英雄雷達站”榮譽稱號,立起了精神的標高。新時代新征程,甘巴拉裝備升級,任務轉換,但一代代甘巴拉官兵“甘愿吃苦、默默奉獻、恪盡職守、頑強拼搏”的精神沒有變。他們景從黨的號令,傲然堅守在海拔5374米的雪峰之巔,支撐空防預警一線,保障日常體系訓練,托起西藏與周邊地區(qū)的空中橋梁。
6月下旬,“空軍紅色地標巡禮”活動走進“甘巴拉英雄雷達站”,再探他們的時代風采。
鐵心向黨扎根奮斗
1962年,部署江浙一帶某部官兵一路高唱“毛主席的戰(zhàn)士最聽黨的話”,跋涉4000余公里挺進雪域邊疆。1965年10月,該站組建命令下達,兩年內就將雷達天線架上山頂。
上世紀70年代,甘巴拉官兵檢修雷達天線
甘巴拉,海拔5374米,藏語意為“不可逾越的高山”。這里自然條件惡劣:酷寒,最低能達零下35℃;狂風,8至10級大風每年要刮9個月。最難耐的是缺氧,空氣含氧量不足海平面的一半,頭痛、惡心、失眠等高原反應揮之不去。
“黨讓守邊疆,萬難也不辭!”面對環(huán)境的巨大反差,一些干部戰(zhàn)士出現(xiàn)思想波動,首任支部書記、指導員劉宗峰深知,這個時候更需用黨的理論統(tǒng)一思想、引領行動。白天,大家忙著建陣地、戰(zhàn)斗值班。晚上,他就組織理論學習,干部與戰(zhàn)士結對、黨員與非黨員結對、老兵與新兵結對、文化高的與文化低的結對,人人分享如何用黨的理論解決個人思想問題、連隊建設難題。
“扎根冰峰,最根本的還是完成黨和人民賦予的任務,這是我們的價值所在。”夏勇武回憶說,在黨的理論指引下,大家明白了“守山頭”的重要意義,以“鋼釬打不進,人也要扎根”的決心意志在生命禁區(qū),擦亮了雪山明眸。
身在邊關心向黨,缺氧不能缺思想。該站注重用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建站育人,堅持“支部建在連上更要強在連上”,深入開展“學強軍思想、當甘巴拉傳人”實踐活動,每周組織集中學習,每半月開設“5374學習課堂”,全站形成了支委帶頭、交流互助、學用結合的傳統(tǒng),探索出“學思想、談感悟、找差距、立標準、促行動”五步法,以思想進步帶動全面進步。
一顆紅心永向黨(馬冰 攝)
雷達操縱員白濤,入伍前是地方小學老師,來到部隊一心想要成為一名軍官,但考試因2.1分之差遺憾落榜,失望之余打算干兩年就回家。
在“5374學習課堂”,白濤學習了習主席關于奮斗觀的系列重要論述,重溫了前輩許正兵光榮犧牲在陣地的英雄事跡。“在甘巴拉的經歷,比學歷更重要。”強軍思想的指引、先進事跡的感召,讓白濤立志當一名甘巴拉的好兵!他刻苦訓練成為專業(yè)大拿,還發(fā)揮特長為大家授課,《鐵心跟黨走、崗位勇?lián)?、熱血青春讓信仰之花在高原綻放》一課被空軍機關評為優(yōu)質視頻網(wǎng)課,個人也被戰(zhàn)區(qū)空軍評為“優(yōu)秀政治教員”。
在陣地舉行莊嚴的升旗儀式。(余紅春 攝)
那年,“甘巴拉英雄雷達站”編制調整,人員分流、崗位調整的考驗擺在每名官兵面前。站黨支部及時召開支委會、黨員大會,談心交心,引導大家辨清大我與小我、奉獻與獲取的關系,堅定支持改革、投身改革。“甘巴拉精神銘刻心里,走到哪里都是甘巴拉傳人。”戴云松在站里工作多年,打起背包就出發(fā)、到了新單位就展開訓練。
一代代甘巴拉人,一顆紅心交給黨,錨定一流創(chuàng)佳績,連隊連續(xù)30年保持先進,榮立集體二等功3次、集體三等功3次,16人次受到空軍以上表彰,黨支部被中央軍委評為“全軍先進基層黨組織”,連隊2022年被評為空軍首屆“空天先鋒”。
擔當使命向戰(zhàn)奮斗
“丁零零……”清晨,當?shù)谝豢|陽光灑向雪山之巔,刺耳的警鈴響徹云端。排長唐維榮帶領人員,沿著84級戰(zhàn)備臺階,快步沖上陣地。
在三步一喘的冰峰雪嶺,甘巴拉向戰(zhàn)奔跑的步伐從未減速。增開雷達、調整頻率、定向掃描……唐維榮平穩(wěn)住呼吸,下達口令指揮各席位協(xié)同操作,一張?zhí)炀W(wǎng)鋪向長空,微弱光點顯現(xiàn)熒屏。
建站近一個甲子,甘巴拉堅持“開機就是戰(zhàn)斗,值班就是作戰(zhàn)”,天線一直在旋轉、戰(zhàn)備一刻不停歇,構筑起敏銳高效的防空網(wǎng)。
官兵正在錄取目標諸元(余紅春 攝)
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練。在甘巴拉,常常會聽到官兵們口口相傳的一個詞——“甘巴拉標準”?,F(xiàn)任站長余建釗,在義務兵期間參加空軍專業(yè)比武就奪得第一,可剛接任主官時對于這個標準感觸還不深。一次新兵放單考核,他看到幾名新兵以大綱滿分標準通過,心里格外高興??纱藭r,一位老班長卻站了出來,當場演示了動作流程,以遠超大綱規(guī)定的標準提醒大家切忌自滿,腦子里立起“甘巴拉標準”。
從這一刻起,余建釗明白了甘巴拉的標準意味著:追求卓越、不斷超越,沒有最高、只有更高。在甘巴拉,義務兵專業(yè)考核按軍士骨干標準來掌握,軍士骨干按訓練尖子來要求,訓練尖子必須向“一專多能”升級。
面對上級推行新的訓練模式,官兵們值班依托任務練、平時組隊練、晚上自主練,周考核、月比武,各個專業(yè)、所有人員都在群眾性練兵熱潮中。
從難從嚴訓、瞄準實戰(zhàn)比,不斷推升部隊戰(zhàn)斗力。近幾年,該站有12人次在旅比武中奪得“擂主”,連續(xù)榮獲軍事訓練一級單位。
然而,甘巴拉并不滿足于平時的優(yōu)秀,更渴望著重大演訓任務的戰(zhàn)績。雷達情報分析技師唐可忘不了第一次走出雪山參加體系演習的經歷。第一個演習日,雷達顯示屏上各類光點交錯,情況更為復雜。突入其來的電子干擾更讓參演人員手忙腳亂。
甘巴拉連“生命禁區(qū)”都能征服,怎么能在打仗本領上掉鏈子?唐可帶隊研究各類目標雷情特性,主動向兄弟部隊骨干請教,對照資料、調閱錄像、一幀一幀對比分析,一遍一遍模擬練習,逐步找回戰(zhàn)斗狀態(tài)。接下來的演練日,他們連續(xù)準確提供雷情保障,助力任務分隊獲評優(yōu)秀。
一次次走進新戰(zhàn)場,更一次次打開新視野。那年,該站派出3名骨干前往東部某雷達站參加輪訓,從“守望高山”到“面朝大海”,面對截然不同的戰(zhàn)場環(huán)境,變化多樣的“敵情”空情,他們直言打開眼界、收獲良多。
回到單位,全站人人對照檢查,反思差距,圍繞“我們距離打贏還有多遠?”談認識、明目標、定措施,緊前推進“多批目標掌握方法”研究,探索出合理分工、協(xié)同密切,分清批次、突出重點等戰(zhàn)術戰(zhàn)法。
近年來,他們又加速融入體系訓練大形勢,苦練口報、心算俯仰角等基礎課目能力,深研武器裝備全功能運用,強訓重難點內容,不斷提升情報準確率,雷達組網(wǎng)預警能力穩(wěn)步加強。
拼搏進取創(chuàng)新奮斗
初夏的晚上,雪山腳下的連隊格外寧靜,晚點名后,學習室內亮起明燈。指導員張素然走上講臺,點開一組某全軍英模單位官兵戰(zhàn)風斗雪的畫面開始解說,向大家介紹外出調研學習后的心得體會。
如何在新征程上創(chuàng)造新成績,而不是守在功勞簿上過日子?面對成績,甘巴拉人頭腦格外清醒冷靜。今年,他們就專門開展“先進學先進、典型學典型”活動,組織黨員骨干到全軍英模單位觀摩學習,集中觀看系列宣傳片,結合“新時代奮斗觀”大討論,引導大家跳出甘巴拉看甘巴拉,找準奮斗強軍向一流的攻堅新路。
指揮班子正在研判空情(余紅春 攝)
“以裝備更新帶動思維更新,以訓練先進帶動全面前進。”支部一班人給出答案,要加快從“甘愿身體吃苦”向“主動思想刻苦”轉變。
一次次裝備迭代,一次次戰(zhàn)訓模式升級,全站官兵換腦轉型不斷加速提質。
面對煥然一新的專業(yè)術語,密密麻麻的操作面板,代碼編程的專業(yè)軟件,讓雷達操縱員郭洪波一時“傻了眼”。
“弄不透新裝備,算不上合格的甘巴拉兵。”郭洪波一有時間就鉆進裝備琢磨,跟著工廠師傅學,記錄操作要領和技巧;晚上,翻閱資料研究,默寫原理、描畫流程,一會兒沮喪,一會兒興奮。為了弄懂符號代碼,他專門把縮略語記在小本上,不懂的就問年輕同志,直到每個疑點都解開、每個問號都拉直。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一次次“燒腦、換腦”,郭洪波再次拿到值班資格,并能熟練運用和排除故障。
在向戰(zhàn)發(fā)力中,他們又開啟了“守山頭”到“動起來”的轉型跨越。雷達技師趙發(fā)寶第一次“出門”就遭遇了“滑鐵盧”。
那天,機動分隊聞令而動,比照教科書上教的展開偽裝防護。然而,任務尚未結束,導演部便傳來消息:“位置暴露,偽裝失效。”
“不可能!”趙發(fā)寶對著打分標準反復核對,沒有找到一處明顯扣分項,當即提出異議。
“偽裝很好,但忽視了車轍印。”導演部將無人機拍攝的偵察圖片發(fā)來。只見戈壁灘上兩條車輪碾翻黃土后,隱隱留下一條印痕。
大家心服口服,又舉一反三深入查找演練考核中暴露的問題,邀請無人機部隊對雷達陣地實施偵照,倒逼偽裝防護能力不斷提升。
時間就是生命,向著打贏沖鋒一直在路上。晨霧中,一聲急促的戰(zhàn)斗警報響起。司機兼電工申董初第一個全副武裝,躍入雷達天線車駕駛座位,發(fā)動引擎帶頭駛出營區(qū)。
抵達陣地,指揮員一聲令下:“架設裝備!”全體官兵平陣地、拉天線、架電臺,數(shù)分鐘后空中“敵”情態(tài)勢盡收眼底。
“又快了一些!”看看手上鐘表,申董初喘著粗氣說,臉上露出笑容。他說,機動分隊常年深入高海拔地區(qū),大家在極度缺氧中拉升身體極限,高原戰(zhàn)斗力越來越強。
機動分隊鐵路行軍(鄭磊 攝)
事實上,這些年全站官兵為了提升機動速度,也是想盡辦法,一個動作經常要練上百遍,多角度架攝像機全程錄像,事后集中復盤一幀一幀摳細節(jié)。“快點、再快點”成為每個人的應戰(zhàn)姿態(tài)。
一次演習,他們以小編組挺進大漠戈壁,連續(xù)完成兩個72小時作戰(zhàn)保障和3個實彈打靶波次任務,戰(zhàn)法訓法取得了新突破。
堅韌頑強永遠奮斗
光輝奮斗路,永恒甘巴拉。在雪山陣地上,有一面戰(zhàn)斗墻,鐫刻著建站以來在此服役的官兵名字;在山下站部營房,有一面戍邊墻,張貼著一代代甘巴拉官兵和家人的寄語。半個多世紀以來,一茬茬官兵來到甘巴拉,接力奮斗,接續(xù)奉獻。
“雪山兵王”王勝全,在甘巴拉戰(zhàn)斗了28年,先后維護了8型雷達裝備,參與一系列重大演訓任務。
甘巴拉雷達站原一級軍士長王勝全撫摸日夜守護的雷達裝備,思緒萬千。(宋強軍 攝)
去年底,他光榮退休,基地專門為他舉辦了退役儀式。就在下山前,他獨自一個人走向山坡,在可以看到雪山和羊湖的地方,特意找了些石塊,鄭重地擺了兩個字:一個“兵”字、一個“王”字。老兵面對著雪山、碧湖大聲地說:“有一個姓王的兵,這里守了28年,現(xiàn)在他要走了,這些石頭就代表他,繼續(xù)在這里站崗吧!”
甘巴拉就是有這樣一種魔力,讓一代代甘巴拉人魂牽夢縈。退伍老兵龍扶國,在甘巴拉當過12年炊事員,離開部隊后又把兒子龍兵送到甘巴拉。
龍兵沒有辜負父親的希望,主動學習駕駛技術,當上了司機兼電工,經常跟隨任務分隊馳騁雪域天路,展現(xiàn)出“一專多能”軍士的新光彩。
雖然離開了甘巴拉,但一代代甘巴拉人在各行各業(yè)都發(fā)揚著“甘巴拉精神”,不斷創(chuàng)造新的奮斗業(yè)績。有的還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著對甘巴拉的眷戀,在一個個子女的取名中,就能看出一顆“兵心”:高蕾,意為高原雷達兵,像格?;ㄒ粯泳`放;朱雪菲,意為雪域高原雪花紛飛、花草芬芳;胡思雅,意為思念就像那流淌不息的雅江水……一個個美麗的、浪漫的、溫暖的、充滿詩意的名字,飽含著對甘巴拉的摯愛!
在甘巴拉人心里,陣地就是忠魂、戰(zhàn)魂、兵魂所在。新兵下連、老兵退伍,成立日、授稱紀念日,都會在陣地上組織莊嚴儀式,用心領悟16字甘巴拉精神,在穿越時空中實現(xiàn)精神共振同鳴。連隊總結形成甘巴拉《帶兵10法》《好班長10條》育人傳統(tǒng),以濃濃的黨味戰(zhàn)味兵味情味,將一茬茬官兵緊緊團結在一起。
雷達操縱員劉卓民入伍后,高強度工作心臟承受重負,6年后做了搭橋手術。醫(yī)生叮囑他減少劇烈運動,連隊安排他在山下值班。
回到連隊休養(yǎng)期間,他經常遠眺雪山,盼望著重返陣地。他向醫(yī)生咨詢康復方法,加強科學鍛煉,不到半年,重新登上陣地,并擔負戰(zhàn)備值班。這幾年,無論是重大任務還是比武競賽,他都沖鋒在前。劉卓民驕傲地說:“甘巴拉給了我一顆鐵心臟,什么困難都扛得??!”
“千里眼”守望著祖國蒼穹(朱元強 攝)
一朝甘巴拉兵,一生甘巴拉人。“甘巴拉總會給予我們無窮力量。”某雷達站陳站長曾在甘巴拉任職,幾年前作為骨干種子輸送到兄弟單位。在這里,他發(fā)揚“甘巴拉精神”,參與并推動兵種間協(xié)同防空模式創(chuàng)新,被空軍評為“空天先鋒”。
一代接著一代干,一個高度向另一個高度進發(fā)。晨曦微露,金色陽光灑滿雪域高原,一支機動分隊從“甘巴拉英雄雷達站”再度出征。為了英雄的旗幟永遠飄揚,為了甘巴拉精神永放光芒,他們向著如期實現(xiàn)建軍一百年奮斗目標加速轉型沖鋒,在新征程上奮力譜寫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