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3年,文物箱件自故宮太和門廣場起運。來源/故宮博物院
1933年2月7日清晨,為躲避日寇戰(zhàn)火侵襲,故宮博物院第一批南遷文物由午門悄然出發(fā),在故宮護寶人的押送下,隱秘而迅速地開始了南遷的歷程。此后二十余年間,先后有五批故宮文物,共計一萬三千多箱,輾轉(zhuǎn)數(shù)萬里遷徙,橫跨十余省,創(chuàng)造了人類保護文化遺產(chǎn)的奇跡。正如原文化部副部長、故宮博物院原院長鄭欣淼所說:
“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中,各國都有讓文物避開戰(zhàn)火的遷移行為,但是像中國投入這么大、時間這么長、付出這么多的,全世界都沒有。”
文物播遷經(jīng)過線路圖。來源/故宮博物院
“故宮文物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體現(xiàn)著文化自信,今天我們挖掘和研究這段歷史,是有現(xiàn)實意義的。”在鄭欣淼看來,“世界上一些國家的博物館也收藏了很多重要文物,但是這些文物和本國的歷史文化關(guān)系不是很大,而中國保護的這些文物是由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的,與中國幾千年文明一脈相承。”
曾經(jīng)鮮為人知
故宮藏品包羅萬象,價值難以估量??谷諔?zhàn)爭時期,這些藏品中的一大部分不得已自華北而東南遷移,又輾轉(zhuǎn)于西南諸省。文物遷移路線并不是事先就完整規(guī)劃好的,而是根據(jù)前方戰(zhàn)爭形勢的發(fā)展不斷變化。故宮護寶人一方面要聽從總體指揮,一方面也要審時度勢,靈活應(yīng)變。西遷南路首批遴選出的80箱文物精品,由船載溯江而上,抵達漢口,裝車改為陸運,經(jīng)長沙至桂林,再運至貴州貴陽。西遷中路分兩批將9331箱文物以水路運離南京,歷時4個多月,共分19批次抵達重慶,之后又運往四川樂山。西遷北路分三批將總計7287箱文物轉(zhuǎn)運陜西,隨后因避空襲,決定遷至成都。秦蜀古道自古險峻,故宮南遷文物歷盡坎坷,終于遷至500多公里之遙的四川成都。最后,三路文物分別遷定于貴州安順(1944年底遷巴縣)與四川樂山、峨眉等地。
存漢中文物轉(zhuǎn)遷成都途中。來源/牛德明家屬提供
1945年日寇投降以后,四川各地存放的故宮南遷文物開始集中運往重慶,這是幾路故宮護寶人難得的一次相聚。1946年起,用了半年時間,文物相繼回到南京,經(jīng)清理發(fā)現(xiàn),除了有極少數(shù)損失,南遷文物基本上被完整保存下來。
全部文物集中到南京半年后,國內(nèi)局勢就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國民黨開始執(zhí)行國寶赴臺計劃,于1948年底和1949年初將2972箱文物分批運往臺灣,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剩下的1萬多箱文物,在新中國成立后大部分運回北京故宮博物院,少部分尚存南京朝天宮庫房。
遷臺職員在臺中糖廠庫房前合影。來源/莊尚嚴家屬提供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故宮文物南遷這段歷史并不為大眾熟知。“很多人是改革開放以后才知道臺北故宮博物院,也不知道兩岸兩個博物院的局面是怎么形成的。”鄭欣淼認為,“部分南遷文物運臺,形成了今天一個故宮,兩個博物院的局面,也正由于‘南遷’原因,雖然文物分隔兩岸,但同根同源的兩個博物院的聯(lián)系卻難以割斷。”
“文物南遷這段時期對于故宮十分特殊,從1933年開始一直到1949年前,故宮的文物其實大多數(shù)一直都在外面。而我們對這段院史的了解往往也是簡單的,關(guān)于故宮前輩們是如何保護文物的?文物遷移過程中發(fā)生過哪些重大事件?我們的了解是不夠的。”
鄭欣淼說,把故宮文物南遷當作一段重要的歷史來研究,是從2005年,也就是故宮博物院建院80周年時開始的。
重走文物南遷路
2009年,臺北故宮博物院舉辦“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時,曾向故宮博物院借展37件(套)有關(guān)文物,兩岸故宮博物院首次正式交流合作。2010年是抗戰(zhàn)勝利65周年,也是紫禁城建成590周年,這一年,“溫故知新:兩岸故宮重走文物南遷路”活動順利舉辦。鄭欣淼回憶,“重走文物南遷路”活動是北京故宮博物院提出來的,獲得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響應(yīng)。臺北故宮博物院并為這次活動提出“溫故知新”四個字的主題。鄭欣淼說:
“我們組織了北京故宮博物院16個人,臺北故宮博物院10個人,另外還有南京博物院兩三個人。故宮文物南遷先到的上海,1936年底,運至南京文物保存庫保管,當時名為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不到一年的時間,全面抗戰(zhàn)就爆發(fā)了,部分文物留在了南京。”
這次重走文物南遷路,故宮博物院請到已經(jīng)從故宮文物保管處退休的梁金生。梁先生1948年在南京出生,當時他的父親梁匡忠就在南京分院工作,他名字“金生”的含義,就是在金陵出生的意思。梁家?guī)讉€孩子依次出生在峨眉、樂山、南京、北京,就分別叫峨生、嘉生(樂山古代稱嘉州)、金生、京生,可以說都是故宮文物南遷歷史的見證者。臺北故宮博物院方面也請了一位故宮前輩的后人——莊嚴先生的兒子莊靈。莊嚴,又名莊尚嚴,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yè),1924年參加“清室善后委員會”點查故宮文物的工作,1925年正式入職故宮博物院。莊靈是家里的第四子,1938年出生在故宮文物南遷途中,一路跟隨雙親和南遷文物不斷播遷長大。在2023年12月“故宮文物南遷紀念展”開幕前夕的座談會上,梁金生和莊靈分別講述了自己的南遷記憶,令在場所有人為之動容。
2010年6月4日至18日,考察團一行先后到了江蘇、貴州、陜西、四川、重慶等省市的南京、貴陽、安順、寶雞、漢中、成都、樂山等城市,足跡涉及文物南遷路上很多有代表性的地點,為故宮文物南遷歷史的研究打下重要基礎(chǔ)。鄭欣淼回憶:“我們以前都是看前人的回憶錄和資料,這次重走實現(xiàn)了系統(tǒng)的實地考察,同時收集到一些檔案、文獻和口述歷史資料。”這次重走基本上把文物遷移的路徑走了一遍,同時詳細考察了37個文物存放地點。通過重走這一形式,考察團成員“親身追尋與體味故宮前輩遷運文物的艱難歷程,進一步探求與認識這一壯舉的價值和意義”。
兩岸文物一脈相承,理念和精神都與文物南遷相關(guān)。“重走活動之后,社會各界普遍關(guān)注這件事,對這段院史的研究也逐漸多起來。”鄭欣淼認為,活動的另一重要價值是“不再只是故宮人研究故宮,而是與當?shù)氐奈幕耸窟M行互動,對當?shù)氐奈幕ㄔO(shè)和發(fā)展也有長遠的影響”。
1933 年,在寶蘊樓庫房打包裝箱文物。來源/故宮博物院
2017年,故宮文物南遷研究所成立,所長為徐婉玲。
2015年10月為紀念故宮建院90周年,故宮人自編自演,取材故宮文物南遷史的話劇《海棠依舊》曾在寶蘊樓前首演。位于紫禁城西南、武英殿以西的寶蘊樓修建于1915年,曾是保存23萬件沈陽故宮和承德避暑山莊珍貴文物的重要庫房?,F(xiàn)在的寶蘊樓作為故宮早期院史陳列的重要場所,存放了故宮文物南遷時期的大量實物資料及照片。
2019年12月4日,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辦公室發(fā)布“2019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立項名單”,以故宮博物院故宮研究院院長鄭欣淼為首席專家的“故宮文物南遷史料整理與史跡保護研究”課題成功立項,故宮文物南遷史跡調(diào)研和學術(shù)研究不斷取得進展。“這些年,兩岸故宮博物院交換了很多關(guān)于文物南遷院史的資料,臺北故宮博物院提供了文物遷臺的文獻資料。”鄭欣淼說,通過包括故宮人在內(nèi)的各界人士不斷努力,“故宮文物曾大規(guī)模南遷”這段歷史已經(jīng)被越來越多的人所了解,大家都感到這是故宮院史上一個重大事件。
保護遺址遺跡
“關(guān)于故宮文物南遷歷史的研究,一方面包含文獻資料的整理,另一方面是對文物存放地的保護。”鄭欣淼介紹,故宮文物南遷存放地涉及上海、南京、安順、重慶、峨眉、樂山等地。樂山、峨眉一帶是當時暫存文物最多的地方,很多文物存放點是征集當?shù)氐撵籼煤退聫R等,現(xiàn)在很多已經(jīng)被拆除,但在南京、重慶等地,文物存放利用的是現(xiàn)代建筑,目前仍有遺存。
安順華嚴洞臨時庫房復原示意圖。來源/徐婉玲
在重慶,安達生洋行堆棧遺址和川康平民銀行倉庫遺址是存放故宮南遷文物的重要遺跡。安達生洋行堆棧位于重慶南岸海獅路2號,面臨長江,依山而建,共有倉庫6棟。當年,遷往重慶的文物在此地租用了4個倉庫,共計存放3694箱故宮文物。1939年4月,日軍飛機反復轟炸重慶,文物安全難以保證。川康平民商業(yè)銀行舊址建成于1934年,故宮西遷中路的3830箱文物曾存放于此。以上兩處建筑基本保留了原始狀態(tài),其中安達生洋行現(xiàn)存?zhèn)}庫8棟,占地10000平方米,倉庫面積約2700平方米。
1935年,重慶安達森洋行。來源/徐婉玲
2016年11月,故宮博物院提議對安達森洋行的文物南遷存放建筑進行修復,建成故宮博物院(重慶)分院和故宮南遷文物紀念館。此提議得到了當?shù)卣闹С帧T诟鹘缛耸康呐ν苿酉拢?021年6月,重慶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正式開館,成為當年文化和自然遺產(chǎn)日重慶主場城市活動之一。如今,故宮南遷文物紀念館已經(jīng)成為一個紀念和緬懷故宮文物南遷和傳播故宮文化的網(wǎng)紅打卡地。
故宮文物在上海
1930年代的國營招商局金利源碼頭,故宮南遷文物箱件自此處上岸。來源/招商局歷史博物館;高清修復:中國移動咪咕公司
很多大名鼎鼎的國寶文物都曾暫存上海,包括散氏盤、嘉量等青銅重器,王羲之《快雪時晴帖》、宋徽宗《聽琴圖》等書畫名品,以及文淵閣《四庫全書》《古今圖書集成》等珍貴古籍。此外,古物陳列所5414箱、頤和園640箱又8包8件以及國子監(jiān)石鼓11箱也曾南遷上海保存。
“故宮文物南遷紀念展”現(xiàn)場展品。來源/方思琦攝
鄭欣淼介紹,故宮文物南遷在上海期間,發(fā)生的重要事件有兩件:一件是對于文物的清理登記,編寫了文物清冊,當時上海的《申報》還每天連續(xù)報道故宮南遷文物的清點過程和諸多細節(jié)。另外,包括書畫、瓷器、玉器、青銅器等多個類別的故宮南遷文物于1935年底至1936年初,從上海出發(fā)到英國倫敦,參加倫敦中國藝術(shù)國際展覽會。
1935年,倫敦藝展會海報。來源/故宮博物院
“這場展覽不僅是故宮文物第一次出國,更是中國文物第一次如此大規(guī)模地在歐洲亮相。文物出國前,于1935年4月至5月在上海外灘中國銀行大樓內(nèi)舉辦預展?;貒?,又在南京考試院明志樓舉辦復展。”
鄭欣淼說,文物出國展覽“是全國關(guān)注的焦點,文物安全不能有問題,所以在出國前辦了預展,回來又辦復展,就是要讓大家看到,文物全部回來了。”
為銘記歷史、傳承精神,故宮博物院與人民日報《國家人文歷史》雜志社2023年12月在上海市歷史博物館舉辦了“故宮文物南遷紀念展”。“故宮文物南遷是人類為保護文化遺產(chǎn)作出的貢獻,凝結(jié)了超越器物之上的中華民族文化精神。”鄭欣淼表示,此次上海的故宮文物南遷紀念展開展之后,接收到各方的大量積極反饋,很多參觀者建議,展覽不應(yīng)該只局限在文獻資料,“能不能拿出點文物參展”。上海是故宮文物南遷的首站城市,也是“故宮文物南遷紀念展”的首展舉辦地,后續(xù)還將在其他文物南遷存放城市進行巡展。鄭欣淼說,他相信這個展覽會不斷完善下去:“此后的展覽也會加入一些相關(guān)文物,展覽的形式也將更加多樣化。”
“故宮文物南遷紀念展”展覽現(xiàn)場
展覽以故宮文物南遷史料及研究成果為主要內(nèi)容,分為“國之瑰寶 烽煙南渡”“滬上四載 古物重光”“文脈賡續(xù) 生生不息”三個單元,其中第三單元為多媒體展區(qū),通過實體模型和數(shù)字投影聯(lián)動交互的形式,生動展現(xiàn)曾經(jīng)國寶文物及其顛沛流離的“南遷之路”,有著90余載歷史的上海市歷史博物館西樓將帶給觀眾“穿越時空”般的體驗感,讓人們在貼近歷史事件的空間氛圍中走進那段南遷往事。
本次展覽由上海市歷史博物館聯(lián)合主辦,故宮文物南遷研究所、中國移動咪咕公司承辦,貴州茅臺醬香酒公司特別支持,展覽將持續(xù)至2024年3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