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人文歷史 2023-12-28
今年是故宮文物南遷90周年,12月28日,故宮博物院與人民日報《國家人文歷史》雜志社聯(lián)合推出的“國寶的長征——故宮文物南遷紀念展”首展將在上海市歷史博物館舉辦。本次展覽以故宮文物南遷史料及研究成果為主要內(nèi)容,回到歷史見證地、故事發(fā)生地,以多元化的展示手段再現(xiàn)故宮文物南遷的歷史記憶,帶領觀眾走進一場跨越90年的時空對話。
“國寶的長征——故宮文物南遷紀念展”海報
1933年1月,日軍侵占山海關,華北局勢岌岌可危。故宮博物院理事會召開臨時緊急會議,決議擇選重要文物南遷。2月7日至5月23日,故宮博物院文物分五批南遷上海,總計13427箱又64包。南遷文物包括散氏盤、嘉量等青銅重器,王羲之《快雪時晴帖》、宋徽宗《聽琴圖》等書畫名品,以及文淵閣《四庫全書》《古今圖書集成》等珍貴古籍。此外,古物陳列所5414箱、頤和園640箱又8包8件以及國子監(jiān)石鼓11箱也南遷上海保存。自1933年2月首批故宮文物出京,至1958年9月大部分南遷文物北返,故宮人帶著“國寶們”在社會各界與各地民眾的守護下經(jīng)過無數(shù)艱難險阻,避開漫天炮火烽煙,展開了歷時廿余載,行程數(shù)萬里的遷徙之路。
1933年,太和門廣場上等待起運的文物箱件
(圖像來源:故宮博物院;高清修復:中國移動咪咕公司)
故宮南遷文物得以基本完整保存,創(chuàng)造了人類保護文化遺產(chǎn)的偉大奇跡,譜寫了一曲文化抗戰(zhàn)的壯歌,承載著深刻而意味雋永的國家命運和民族記憶,也凝結(jié)了超越器物之上的中華民族文化精神。
城市即展覽 在歷史建筑中重拾南遷記憶
上海是故宮南遷文物的重要存放地,從黃浦江畔的碼頭到鋼筋鐵骨的洋行倉庫,都是這段歷史的重要見證。展覽將以時間日歷的形式呈現(xiàn)“故宮文物南遷上海大事記”,將故宮文物南遷歷史與上海城市記憶融匯交織,帶領觀眾重溫故宮文物南遷的重要時刻,挖掘上海老建筑背后的“南遷故事”。
1930年代的國營招商局金利源碼頭,故宮南遷文物箱件自此處上岸。
(圖像來源:招商局歷史博物館;高清修復:中國移動咪咕公司)
首場展覽由上海市歷史博物館聯(lián)合主辦,故宮文物南遷研究所、中國移動咪咕公司承辦,貴州茅臺醬香酒公司特別支持。有著90余載歷史的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建筑群由東樓、西樓及兩者間的景觀庭院組成,展覽將在西樓三層和景觀庭院分別設置室內(nèi)、室外兩個展示區(qū)域。室內(nèi)展覽分為“國之瑰寶 烽煙南渡”“ 滬上四載 古物重光”“文脈賡續(xù) 生生不息”三個單元,室外展覽則以南遷文物箱為造型打造一系列“文物影像屋”。承載著幾代上海人記憶的歷史建筑,將帶給觀眾“穿越時空”般的體驗感,在貼近歷史事件的空間氛圍中走進那段南遷往事。
沉浸式體驗 在光影科技中感受“護寶之旅”
展覽將采用多媒體影像互動等數(shù)字科技手段對代表性南遷文物進行創(chuàng)意詮釋,講述南遷歷史,展現(xiàn)國寶魅力,為觀眾帶來一場特別的文化盛宴。
《乾隆帝是一是二圖》(圖像來源:故宮博物院)
室內(nèi)第三單元將以《乾隆帝是一是二圖》為線索,通過實體模型和數(shù)字投影聯(lián)動交互的形式,生動展現(xiàn)曾經(jīng)珍藏在乾隆皇帝書房中的國寶文物及其顛沛流離的“南遷之路”。室外的“文物影像屋”則以南遷文物箱為造型,利用光影特效打造沉浸式體驗,觀眾走入以各種釉彩大瓶、寫字人鐘等珍貴文物為主題的“文物保護箱“,與文物的高清影像“面對面”。
展覽將持續(xù)至2024年3月29日,后續(xù)還將在貴陽、北京等地進行巡展。展覽期間,主辦方還準備了豐富的配套內(nèi)容,包含學術座談會、文化講座、研學課堂等多種形式,全方位解讀那段承載著國家命運和民族記憶的烽煙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