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2018中文字幕免费看手机,亚洲熟妇av一区,中文字幕精品亚洲无线码一区,中文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播放

上班暫停,我要去過潑水節(jié) | 這“潑”天的快樂到底是誰的?為什么這么多國家都在狂歡?
今天火爆社交網(wǎng)絡的潑水節(jié)原型是宗教節(jié)日,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的印度和波斯。古印度的婆羅門教比較重視洗浴,其信徒每年都要在固定的日子去河邊洗浴,讓清水帶走自己身上的一切罪惡。
https://oss.gjrwls.com/cmsFiles/2024/4/18/20240418104940-7d5cf472-b894-478d-8dae-3a5c31df62eb.png

上班暫停,我要去過潑水節(jié) | 這“潑”天的快樂到底是誰的?為什么這么多國家都在狂歡?

項天歌 楊曼    2024-04-18

國家人文歷史微信公眾號(ID:gjrwls)原創(chuàng),未經(jīng)授權請勿轉(zhuǎn)載

當我們還在回味剛結(jié)束不久的清明節(jié)假期,并對在不遠處招手的五一勞動節(jié)假期充滿憧憬的時候,東南亞人民的狂歡開始了。

4月13日開始,泰國、老撾、緬甸等國家共同慶祝當?shù)貧v法新年的到來。作為古代泰民族遷徙到中國的后裔,我國的傣族等少數(shù)民族也要慶祝潑水節(jié),從傳統(tǒng)的鍋碗瓢盆到現(xiàn)代化的水槍,整個云南都陷入了為期三天的潑水狂歡。

那么問題來了,潑水節(jié)是怎么誕生,又是怎么發(fā)揚光大的呢?

從婆羅門教到佛教的灑灑水

今天火爆社交網(wǎng)絡的潑水節(jié)原型是宗教節(jié)日,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的印度和波斯。古印度的婆羅門教比較重視洗浴,其信徒每年都要在固定的日子去河邊洗浴,讓清水帶走自己身上的一切罪惡。但古代畢竟交通不便且保暖等條件有限,那些由于傷殘老病而無法親自去河邊的人只好由親友代勞——挑水回去把水潑在他們身上洗一洗。久而久之也就演變出了在固定日子潑水的習俗。

此外,也有人認為這種潑水的習俗可以進一步追溯到古代波斯曾流行的一種在寒冬里互相潑水的慶祝習俗,號稱“潑寒胡戲”。但那是在公元五世紀才流行的習俗,所以其是否是印度地區(qū)潑水習俗的緣起還有不少爭議。

宋古印度教石雕,系古印度教石雕文物。印度教源于古印度韋陀教及婆羅門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來源/福建省文物局

除了洗浴自身之外,婆羅門教還認為這個節(jié)日是帝釋天降臨人間考察善惡的日子,這位主神每年用四天時間完成“人間基層調(diào)研”。潑水節(jié)在春季,預示了一年的收成。在婆羅門教宇宙中,帝釋天每年下凡拿的東西都不一樣,拿水壺預示今年風調(diào)雨順,拿火把則預示今年干旱。為了祈求雨水充足,大家干脆拿水互潑,主打一個自主增加帝釋天手持水壺帶來好消息的概率。

在婆羅門教的諸多習俗中,定期在河邊洗澡無疑是印度人民群眾比較喜聞樂見的一條。印度大部分地區(qū)處在熱帶亞熱帶,洗浴驅(qū)除炎熱與污垢本就是剛需,提倡這么做的宗教成為主流并不意外。直到今天印度教的信徒們還視恒河為圣水,一定要去那里洗去身上的罪惡。對于那些實在無法到達恒河的信徒,就把身邊的河流視作恒河取水,也能獲得類似的效果。

印度人民群眾定期在河邊洗澡。來源/pixabay

在這種環(huán)境中誕生的佛教也繼承了洗浴的傳統(tǒng)。在佛教經(jīng)典記載中,釋伽牟尼出家修行六年仍未得道,直到他來到尼連禪河邊用清澈的河水沐浴。洗凈經(jīng)年積攢污垢后,他便開悟了,終于在菩提樹下證得佛果。

或許是奉行釋伽牟尼的傳統(tǒng),在佛教中沐浴是一種心靈和身體的雙重凈化,不但能洗去身上的污垢,還象征洗凈心靈的塵埃。回想一下大家看過的影視劇,當晨鐘敲響,寺廟是不是往往都在灑掃塵除中打開山門?而在日頭照耀下的山路上,也總有和尚或擔或挑著水桶返回寺廟。若有善男信女們來禮佛,長老和執(zhí)事們也都會拿出柳條枝給他們潑灑凈水,以示蕩滌污穢。

在佛教中,寺廟修行的僧人想要修成正果,首先就要從日常清潔的細節(jié)開始做起。而且佛教不僅要求僧人掃地拖地保持環(huán)境清潔,也要求人們洗浴自己或他人的身體,以消除厄運和疾病,保持快樂健康。即使在沒有發(fā)達排水系統(tǒng)的古代,供長老和僧眾洗浴的房間也出現(xiàn)在各大寺廟里。僧人圓寂后也要用清水擦干凈身體,才能以土葬或者火葬的形式往生極樂,去往西天重歸輪回。

釋迦牟尼佛。來源/山西博物館

隨著佛教走出其發(fā)源地,這種重視洗浴的傳統(tǒng)也隨之從古代印度傳出去,在多個地區(qū)開枝散葉。東南亞就是這樣一個典型。

泰國、老撾、緬甸,都有宋干節(jié)

佛教從印度走到東南亞,雖然統(tǒng)治者不斷變換,但其在整個東南亞的影響力卻不減反增。史料記載,早在公元前三世紀,佛教就已經(jīng)傳到了這片土地,重視洗浴的習俗與潑水歡慶的節(jié)日也隨之在東南亞各民族傳統(tǒng)中建立起來。

從印度走到東南亞的佛教。來源/紀錄片《亞洲 文明之光》截圖

古代印度歷法認為太陽繞著地球轉(zhuǎn)動,并將其軌道分為黃道十二宮,走完雙魚座則完成一個周期,進入白羊座標志著新年開始。這個過程在古代梵文中發(fā)音類似“samkranta”,原意為“通過”。東南亞多個民族也從梵文中吸取詞匯,分別演化出了“songkran”或者類似發(fā)音的詞,來指代這一節(jié)日,中文則統(tǒng)一翻譯成宋干節(jié),這是潑水節(jié)的另一個名稱。

佛教是多神教,在不同民族的發(fā)展中都會加入自己的新神新佛,潑水節(jié)的起源也被賦予了不同的故事。比如在老撾的神話中,潑水節(jié)的起源就與一位叫塔瑪巴拉·古曼(又名言藏法師)的神話人物有關:

一個神靈降世,問塔瑪巴拉·古曼三個問題,如果后者可以回答,神靈將割斷他自己的頭,否則就將割斷塔瑪巴拉·古曼的頭。這三個難題是上午、午間和傍晚身體的吉祥光在何處?塔瑪巴拉·古曼想了六天都沒有答案,在七日期限即將到達前的傍晚,他睡在一棵棕櫚樹下,聽到了樹上一對大鵬鳥的談話。雄鳥說:

“清晨,身體的吉祥光在臉上,因此我們起床后必須洗頭,吉祥的光在中午時分分布在腹部,因此我們要先洗個澡。用水拍打腹部,傍晚的鞋上有吉祥的光,因此我們應該在睡前泡腳。”

塔瑪巴拉·古曼第二天即以此答案回復神靈,神靈按照諾言砍了頭。但神靈表示,自己的頭如落在地上會化為焦土;在空中會引起干旱;在海底則會吸干大海,所以要求他的七位女兒把他的頭放在神碗上。七個女兒聽從了神靈的指示,在之后每年的這天都輪流拔出父親的頭,用水沖洗后繞山走,再推回原地。

在老撾一些地方,今天的潑水節(jié)還會請七位女郎上場,打扮成神話中仙女的樣子。一碗碗水潑在仙女身上和神像上,人們期待自己對風調(diào)雨順的期盼能被上天聽見。與之類似的,在我國云南傣族的傳說中,也有一個七仙女的故事:

傳說在上古傣族聚居的地區(qū)有一個兇猛的魔王,他的七個妻子都是搶來的,想逃跑卻苦于沒有機會。直到有一天,聰明的第七任妻子偶然從魔王那獲知了他的死穴:從他頭頂拔下一根卷發(fā)綁住他的脖子,就能殺掉他。

七名妻子趁魔王睡著,合力斬斷了魔王的頭,但魔王的頭一落在地上就會引發(fā)大火,大量惡鬼也會出現(xiàn)。為了防止惡鬼傷人,七人每人一年輪流拿著惡魔的頭,一直到七年后魔王的頭才不再有法力危害人間。這七位勇敢的女性在每年交接時都會用水洗凈惡魔頭上的血,后人為了紀念她們,就在每年的這一天舉行潑水儀式,用潔凈的水驅(qū)散對惡魔的恐懼。

潑水節(jié)。來源/中國美術館

相比于這些斗神靈、殺惡魔的傳說,在麗江華坪地區(qū)的傣族民眾則有自己的獨特版本。他們相傳在很久以前,金沙江邊一片樹林起火,密林深處的傣族村寨危在旦夕,隨時可能被大火吞沒。這時一個名叫李良的男人為保護村莊沖出火網(wǎng),從金沙江里挑來一桶桶江水滅火,歷經(jīng)一天一夜才將火潑滅,自己也又累又渴倒在山頭上。村民打來清水給李良解渴,但無論如何都無法解渴,后來李良撲到江中,變成巨龍離去,也有傳說他變成大樹生根。為紀念這位英雄,華坪的傣族民眾會在農(nóng)歷三月三搭起長棚、棚下撒滿松針、棚邊設上水槽,在午間太陽當頂時穿行于棚下相互用松枝蘸水灑身。與潑水相比,少了些狂歡的意味,但平添了更多對英雄的懷念。

把這些故事對比起來看,不難發(fā)現(xiàn)很多人類初期與自然相處的痕跡。東南亞地區(qū)處在熱帶亞熱帶,人們既要面對酷熱的天氣和可能的旱災,又要擔心可能洪水可能帶來的威脅,由此才會產(chǎn)生擊敗魔王還要防止其頭顱變成焦土的神話傳說,打賭贏神靈和趁魔王睡著干掉他是何等的相似。至于華坪地區(qū)的傳說,有可能是其祖上遭遇過山火,為紀念為救火奉獻的英雄,舉辦過儀式。

等潑水節(jié)發(fā)展到各民族的傳說這一步,初期的婆羅門教色彩已經(jīng)稀釋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從宗教傳說變成了與佛教有關的民族習俗。對于泰國、老撾、緬甸等國家以及我國云南的傣族民眾來說,潑水節(jié)是新年;對于去這些地方游玩的游客來說,潑水節(jié)更像一場盛大的濕身狂歡。

潑水節(jié)的濕身狂歡。來源/pixabay

節(jié)日與狂歡

與清明節(jié)等傳統(tǒng)節(jié)日類似,潑水節(jié)的日期也固定在了公歷的4月13日,從這天開始,在不同國家有三天或者四天的差別。在正式節(jié)慶期間,我國云南傣族也會舉辦花車游行、祝禱祈福、潑水慶祝等活動,人們在活動中會通過“灑水禮”彼此祝福新的一年。

潑水節(jié)進行潑水慶祝。來源/新華社

但我國傣族的潑水節(jié)和東南亞國家之間存在不少差異。傣族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其潑水節(jié)更加強調(diào)農(nóng)耕文化,祈求來年的豐收和平安。前邊提到的華坪地區(qū)的傳說,就有著中華民族紀念舍己為人英雄的傳統(tǒng)。

而在慶祝方式和活動上,泰國、緬甸等國的潑水節(jié)宗教元素更加凸顯。有位老撾留學生曾記錄過老撾潑水節(jié)的活動,其中有對佛教殿宇中畫的傳說動物“納迦”祈福的環(huán)節(jié):

“納迦曾維護著佛陀,在老撾民間傳說中被表述為一種超自然的動物,有著維護全人類的本性。老撾人民每年都崇拜納迦,人們確信崇拜納迦就是禮佛。”

石雕蛇王納迦護佛像,柬埔寨國家博物館藏。來源/孔子博物館

而這位老撾留學生在中國過潑水節(jié),則感受到了放孔明燈的快樂,見證了年輕男女互相丟花包的愛情和賽龍舟的節(jié)日場面。同時在傣族舞者模仿孔雀各種姿態(tài)的過程中迎來節(jié)日氣氛的高潮。

傣族在云南省內(nèi)主要分布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自治州,以及耿馬和孟連兩個自治縣,其余散居在景東、景谷等30多個縣,占據(jù)了較大的人口比例,久而久之,潑水節(jié)便成為了云南省的一部分。這項慶典也吸引了中國其他地區(qū)人民的注意,不少游客會選擇在4月中旬專門前往云南,參加傣族的潑水節(jié),與他們一同對生活進行美好祝愿。

一張張潑水節(jié)的照片被分享在網(wǎng)絡上,在潑水中歡樂的人們,臉上洋溢著幸福愉快的笑容。云南省也抓住了這波文旅宣傳的大好機會,將傣族村寨作為宣傳的重點對象,翻修了“竹樓”民居、水井等。修建佛寺、圣水亭代表傣族信仰,貝葉書屋代表傣族文化,射箭場代表民建活動,各種傣族風味餐廳,讓游客享受真正的傣餐美味。例如在今年4月的潑水節(jié),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就安排了民族特色堆沙和斗雞,以及電音潑水狂歡。

潑水節(jié)連狗路過都得淋兩桶水。來源/嗶哩嗶哩@“掌聞視訊”視頻截圖

除了西雙版納這個著名的傣族自治區(qū)以外,云南省其他市區(qū)也舉辦了潑水節(jié),例如勐??h、芒市等,并且設計了非常豐富、新潮的節(jié)日活動,吸引著大批游客前往。

從全世界來看,“潑水”是非常常見的一種慶祝方式,波蘭、洛伐克、捷克和匈牙利等國家還會在復活節(jié)過后的第一個星期一以潑水的方式慶祝節(jié)日,同時歡迎春天的到來。“潑水”意喻洗滌冬日的污垢和疾病,祝愿大家都健健康康地迎接春天。

潑水節(jié)盛況。來源/嗶哩嗶哩截圖

參考文章:

董宸,中—泰潑水節(jié)儀式音聲中的國家、城市與族群,《中國音樂》,2021年5月。

龔紅,中國傣族潑水節(jié)與老撾潑水節(jié)節(jié)日文化比較研究,哈爾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21年。

屈永仙,傣-泰民族的潑水節(jié)起源神話及其祈雨本源,中國民族文學網(wǎng),2014年9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