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2018中文字幕免费看手机,亚洲熟妇av一区,中文字幕精品亚洲无线码一区,中文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播放

皇帝:好想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微服私訪真像電視劇演得那么容易嗎?
雖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縱觀我國古代歷史,并不是所有的帝王都能如康乾一般“六下江南”,部分帝王可能終其一生都沒有離開過都城,更別提微服出訪了。
https://oss.gjrwls.com/cmsFiles/2024/4/15/20240415033157-9d48413f-a78b-43c2-9422-cd63ce00f0dd.png

皇帝:好想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微服私訪真像電視劇演得那么容易嗎?

關(guān)禾    2024-04-15

國家人文歷史微信公眾號(ID:gjrwls)原創(chuàng),未經(jīng)授權(quán)請勿轉(zhuǎn)載

乾隆二十三年(1758),通政使孫灝遞了封折子,和乾隆皇帝杠上了。

乾隆畫像。來源/中國歷史博物館保管部編《中國歷代名人畫像譜》,海峽文藝出版社2003年版

原來,乾隆計劃出巡索岳爾濟(今內(nèi)蒙古錫林郭勒盟東北部附近),視察邊防并接見進貢使團,卻被孫灝攔住了。通政使本來是負責(zé)封駁內(nèi)外奏章和引見臣民之言等事宜的官職,孫灝覺得皇帝出宮巡游不安全,直言勸阻,這并非僭越之舉。

但乾隆卻冒火了,他下諭反駁,借康熙的話來貶損漢官孫灝好逸惡勞不能吃苦:

“天下雖太平,武備斷不可廢。如滿洲身歷行間,隨圍行獵,素習(xí)勤苦,故能服勞,若漢人則不能矣。雖由風(fēng)土不同,亦由平日好自安逸所致。”

他批評這封奏折“意將使旗人盡忘淳樸服勤之舊俗,而惟漸染漢人陋習(xí),人人頹廢自安”。孫灝“索岳爾濟非江浙勝地可觀”的勸阻更是惹惱了乾隆,這不是在影射乾隆之前出巡下江南只是為了旅游玩樂賞景嗎?于是他質(zhì)問孫灝:“其心為何心乎?”

乾隆南巡圖卷-駐蹕姑蘇(局部)。來源/中國國家博物館

乾隆對出宮如此較真并不奇怪。歷史上,康熙喜歡出巡,乾隆也出巡頗頻。在帝王們看來,出宮縱覽名山大川,體驗疾苦,體察民情,都是為了江山穩(wěn)固,心里裝的都是百姓蒼生。

在民間,皇帝脫下龍袍微服私訪,一直是人們津津樂道的故事素材。再加上《鐵齒銅牙紀曉嵐》《康熙微服私訪記》等影視劇給我們留下了皇室貴胄們出宮跟玩兒似的印象,覺得他們只需簡單喬裝就能走進民間。

但如果事實真是如此,乾隆何必與孫灝針尖對麥芒?微服出宮不就行了?

拋開影視劇塑造的戲劇化情節(jié),真實的微服出訪,需要哪些操作?

皇帝闖蕩民間的多種打開方式

電視劇《康熙微服私訪記》片尾曲中唱道:

“金瓦金鑾殿,皇上不坐殿。一朝出了京門口,百姓的事兒牽著走……”

微服私訪,仿佛是皇帝們了解民情的最佳方案,而他們又是怎么想到這一法子的呢?

皇帝微服私訪場景模擬。來源/電視劇《康熙微服私訪記》截圖

「 齊桓公:最早微服出訪的國君 」

早在先秦著述《韓非子》中,便載有“齊桓公微服以巡民家”的故事。春秋時期的齊桓公,可能是歷史有文字記錄的“微服出訪第一國君”。

所謂“微服”,就是穿上普通民眾的服裝去視察民情,因為脫下華服,才能和普通百姓交流。齊桓公正是做了一番裝束私訪,才了解到貧民無財娶妻而外出謀生,以致家中老者無人供養(yǎng)的民情。他回去后與相國管仲商議。管仲說:

“朝廷的積蓄中有腐敗的財物,民眾就得挨餓。宮中有年長而不能及時出嫁的女子,民眾就娶不到妻子。”

管仲畫像。來源/中國歷史博物館保管部編《中國歷代名人畫像譜》,海峽文藝出版社2003年版

齊桓公和管仲一致認為,太多適婚宮女未能出嫁,引發(fā)了一系列社會問題,便放大齡宮中女子嫁人,則“內(nèi)無怨女,外無曠夫”。

從此,“男子年二十而室,女年十五而嫁”,也成為戰(zhàn)國時期《嫁娶令》的明文規(guī)定,可見微服私訪對于中國早期法律和行政的深刻影響。

「 漢武帝:微服出訪團隊初現(xiàn) 」

十六歲就繼承了皇位的漢武帝劉徹,也進行了相當頻繁的巡游活動。漢武帝也曾自豪道:

“朕巡荊、揚、輯江、淮物,會大海氣,以合泰山。上天見象,增修封禪。其赦天下。”

漢武帝不僅愛巡游,還愛微服巡游。

鎏金鎏銀銅竹節(jié)熏爐,建元五年(前136年),漢武帝將其賞賜給姐姐陽信長公主。來源/陜西歷史博物館

《資治通鑒》記載,建元三年(前138),不到弱冠之年的漢武帝十分熱衷微服出訪,甚至還經(jīng)常半夜出行??恐@些“夜訪”的經(jīng)歷,漢武帝北到池陽宮(今陜西省涇陽縣和三原縣)、南到長楊宮(今陜西省周至縣)、西到黃山宮(今陜西省興平市)、東到宜春宮(今陜西西安市),可是走了不少地方。

不過,這位少年天子并非單槍匹馬闖天下,他會帶上能騎馬射箭的“保鏢”一起出宮。意氣風(fēng)發(fā)的漢武帝領(lǐng)著三三兩兩的隨從,想必相當招搖,若是遇到路人詢問其身份,漢武帝該怎么回答呢?

在許多虛構(gòu)的文學(xué)或影視作品里,皇帝喬裝時往往會給自己取一個假名字或冒用他人身份,比如《鹿鼎記》里康熙帝玄燁跟韋小寶說自己叫“小玄子”。漢武帝也不例外,他微服出訪時,自稱“平陽侯”,也就是借用了自己姐夫的名號。

《鹿鼎記》里康熙帝玄燁跟韋小寶說自己叫“小玄子”。來源/電視劇《鹿鼎記》截圖

漢武帝常喜歡喬裝改扮暗中離宮打獵。一夜,盡興圍獵之后的漢武帝來到柏谷(今河南靈寶市)的一處人家,想討碗水喝。一群飛鷹走馬的陌生青壯年突然到訪農(nóng)家,在深更半夜之際無疑是不速之客,男主人道:“無漿,正有溺(同“尿”)耳!”女主人看漢武帝等人氣度不凡,便乘男主人喝醉后將其綁住,悄悄地殺雞煮酒招待漢武帝一行人。漢武帝回宮后,賜女主人千斤黃金,還把此生唯一一個敢讓自己喝尿的男人叫進宮,招進了皇家禁衛(wèi)軍軍隊——這便是“柏谷微行”的故事。

「 明武宗:微服出訪,天下之大,任我逍遙 」

明朝重臣楊士奇、黃淮編撰的《歷代名臣奏議》中,對歷代皇帝微行多持批評態(tài)度,以資諫后世君主。

但明太祖朱元璋本人出身草莽,不同于養(yǎng)于深宮的那些君王,他把微服出訪作為了解基層信息的重要渠道。《皇明通紀》記載,明太祖“欲密察民情,數(shù)為微行”。

明宣宗也頗好微行,他曾秘密夜行至自己太子時期的老師楊士奇家,把楊士奇嚇了一跳,跪在地上說:“陛下奈何以宗廟社稷之身自輕?”在這個掌握了朝廷實權(quán)的首輔重臣看來,帝王微服出行是“自輕”,他警戒宣宗“萬一有怨夫冤卒窺伺竊發(fā),誠不可無慮”,把宣宗勸回了宮。沒過多久,錦衣衛(wèi)果真在皇宮附近的林子里逮捕了兩個曾經(jīng)殺過人的小偷,宣宗這才體會到大臣的苦心,自此不再微行。

若論最愛微服出訪的皇帝,明武宗比漢武帝更甚。明武宗從小養(yǎng)尊處優(yōu),沒有過奪嫡的憂患,他也因諸多離經(jīng)叛道的行為在歷史上遭到“昏君”的質(zhì)疑。微服出訪就是明武宗標新立異的愛好之一,武宗微行屢見史冊,他對于大臣的諫言也并無太多忌憚。

明武宗畫像。來源/故宮博物院

《明武宗實錄》記載,正德初年就已有大臣批評武宗愛微服出訪,甚至耽誤了上朝:

“上頗好騎射,為微行,經(jīng)筵日講多罷免,視朝或至日晏。”

武宗還多在夜間出行,以躲避朝臣視線。大學(xué)士梁儲抱怨:

“皇上從西安門出宮了,一夜才回來,不知道睡到哪里去了。”

不僅梁儲,當時的大臣們多對武宗微行頗有微詞,認為他出宮的主要目的是縱情享樂,或為游山玩水,或為獵艷快活,已和明初天子微服私訪體察民情的初衷相左。

甚至在正德十四年(1519)武宗公開南巡至南京時期,全軍扎營在牛首山,明武宗也偷偷溜了出去,把同行官員們嚇得夠嗆,沒有一個人知道明武宗去了哪里。群臣甚至懷疑武臣江彬作亂挾持了皇帝,引發(fā)了短暫的政治恐慌烏龍。

微服私訪,還是官服出巡?

見于史籍的中國古代帝王的出宮巡游,也稱“宸游”或“巡幸”“巡省”等。這一制度起源于古代將演武與監(jiān)管結(jié)合起來的巡狩活動,《尚書》有言:

“歲二月,東巡守,至于岱宗……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岳……八月西巡守,至于西岳。”

到了戰(zhàn)國時代,軍事化的巡狩逐漸發(fā)展為更儀式化和行政化的巡守。

秦統(tǒng)一中國后,秦始皇西巡隴西,東巡齊魯,南下荊楚,所到之處,打擊舊貴族,扶植新貴,刻石頌德,耀武揚威,在一定程度上震懾了異族和舊勢力,達到了靖邊安境的目的。這一“以示彊,威服海內(nèi)”的巡幸制度為各朝沿用。

秦陵二號銅馬車,是中國考古史上迄今出土的體型最大、結(jié)構(gòu)最復(fù)雜、系駕關(guān)系最完整古代車馬。來源/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但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大張旗鼓的巡幸,與散見于史書角落里的帝王微服出行不同。巡幸使所到之處的人民在精神層面上向帝王臣服,以達到維系一統(tǒng)和監(jiān)視天下的目的,而微服出行則更多是滿足帝王體察民情、游山玩水的愿望。

秦皇、漢武曾巡游天下,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都曾東封泰山,隋文帝三下江都,耽于嬉游的明武帝曾巡幸揚州、南京等地,乾隆也曾效仿康熙六下江南,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這些其實都是公開的巡游活動。為什么相較于高調(diào)的正式出巡,歷代皇帝較少選擇微服私訪呢?

清乾隆旅行文具箱,此箱設(shè)計精巧,最適宜外出旅行使用。來源/故宮博物院

首先,如果是為了了解實際民情,皇帝們有更為省時省力的方法。明朝的東廠、西廠便是皇帝在民間建立耳目喉舌網(wǎng)絡(luò)的產(chǎn)物,清朝的密折也是同樣的制度安排,它們雖沒有微服私訪那親眼所見來的真切,但一定程度上為皇帝了解民情提供了方案。

其次,歷史上雖有齊桓公體察民情這樣的成功范例,但也不乏帝王將相在微行途中遇險的反面教材。秦始皇在位期間,有過不少于五次大規(guī)模的全國性巡游,每一次出游,他都帶上眾多的文武官僚和龐大的車馬儀仗隊?;实鄢鰧m后的安全風(fēng)險,成為歷代大臣勸諫皇帝留在皇宮最常提及的隱患。

此外,皇帝出巡少不了完備的后勤保障。據(jù)學(xué)者滕德永對清朝內(nèi)務(wù)府奏銷檔的統(tǒng)計,康熙皇帝第二次東巡時,御膳房自京城攜帶的各種肉類就裝了“四十牛車”,菜肴等則裝了“十四馬車”。除了基本的吃食外,皇帝出巡還得備有觀戲、煙火表演等娛樂準備。而這些生存與生活設(shè)施,都是“說走就走”的微服私訪所無法保障的。

就連在民間以微服私訪聞名的康熙帝,實際上也是反對微服私訪的。據(jù)歷史學(xué)者常建華統(tǒng)計,康熙曾3次東巡、3次西巡、6次南巡、48次北巡、27次巡幸京畿,但如此頻繁的出巡沒有一次是微服出訪。

《康熙南巡圖》卷局部。來源/故宮博物院

《清圣祖實錄》記載了康熙晚年的一道圣諭:

“朕嘗觀書,見唐明皇游月宮,宋真宗得天書,此皆好事狂妄書生偽造,豈可以為實而信之乎!又宋太祖、明太祖皆有易服微行之事,此開創(chuàng)帝王恐人作弊,昌言于外耳。此等事,朕斷不行。舉國臣民以及仆隸,未有不識朕者,非徒無益,亦且有妨大體。況欲知天下事,亦不系于此也。”

康熙認為,全天下沒有人不認識自己,自己就算喬裝出行也得“掉馬甲”,因此絕對不干微服私訪的事,他寄希望于密折制度來了解民生社會。而民間盛行的“康熙微服私訪記”等故事,實際是為宣揚皇帝愛民如子,以強化忠君意識。

雖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縱觀我國古代歷史,并不是所有的帝王都能如康乾一般“六下江南”,部分帝王可能終其一生都沒有離開過都城,更別提微服出訪了。

參考文章:

張勉治著,董建中譯:《馬背上的朝廷 巡幸與清朝統(tǒng)治的建構(gòu)1680-1785》,江蘇人民出版社,2019。

劉緒義著:《歷史只露半邊臉》,九州出版社, 2019。

張程著,張程編:《衙門邏輯》,國家行政學(xué)院出版社,2014。

呂鵬:《圣駕遠行:明武宗出巡與正德朝局》,東北師范大學(xué),2023。

常建華:《京師周圍:康熙帝巡幸畿甸初探》,《社會科學(xué)》,2014。

余少祥:《中國古代巡視制度考略》,《世紀行》,2015。

滕德永:《清帝出巡時期的后勤保障——以御膳籌備為考察對象》,《黑龍江社會科學(xué)》,2018。

顧元,孫永亮:《清代微服私訪與官員司法形象的多重建構(gòu)》,《史學(xué)月刊》,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