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2018中文字幕免费看手机,亚洲熟妇av一区,中文字幕精品亚洲无线码一区,中文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播放

內蒙古不相信宿醉:有什么是你到了內蒙古才知道的?
“聽說你們內蒙古的孩子天天能看到大草原?聽說你們都騎馬上學?聽說你們期末要考射箭?……”
https://oss.gjrwls.com/cmsFiles/2021/2/04/20210204110251-46f9b898-fd9a-408a-96a4-5316b2e6a62c.jpg

內蒙古不相信宿醉:有什么是你到了內蒙古才知道的?

牙牙樂    2021-02-25

本文系“國家人文歷史”獨家稿件,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聽說你們內蒙古的孩子天天能看到大草原?聽說你們都騎馬上學?聽說你們期末要考射箭?……”
“讓你失望了……這個真沒有。”
內蒙古自治區(qū)地處華北北部,面積大得有118.3萬平方公里,很多人對這個地理數(shù)字沒什么概念——
內蒙古面積=全國面積的12.3%
內蒙古面積=70個北京或是187個上海
內蒙古面積=廣東+云南+福建+湖南+浙江+江蘇+河南+山東+河北+陜西

內蒙古地理位置示意圖

內蒙古地勢由東北向西南斜伸,最東到最西橫跨近30個經度,有2個小時的時差,這意味著東邊的呼倫貝爾市已經太陽落山天黑了,但西邊的阿拉善盟還亮著。駕車從呼倫貝爾到阿拉善要跑3000+多公里,如果想搭乘火車或飛機,這可是“這個真沒有”系列,因為太遠,沒有直達車,只能繞道呼和浩特、北京等地轉車、轉機。所以,別急著羨慕一個家是內蒙,且在內蒙上學或工作的“不跨省星人”,要先問清兩地之間的距離,否則內蒙的孩子聽后只剩下“扎心”了……
也正因為面積太大、東西跨度太長,導致內蒙古地域特色總體呈現(xiàn)出東西兩大類。
東邊的“三市一盟”(赤峰市、通遼市、呼倫貝爾市、興安盟)行政區(qū)劃屬于內蒙古,但是在地理上則屬于廣義上的東北地區(qū)。因為水文條件較好,呼倫貝爾和錫林郭勒成為了“內蒙古大草原”的杰出代表,藍天白云、綠草茵茵、北國碧玉,滿足了人們對大自然的想象。
東部人民的口音聽起來很像東北話,赤峰人一句“干哈”“咋整”讓你瞬間以為換了場子。生活上的大事小事,例如購物看病,抬抬腳就到沈陽、哈爾濱了,確實比去首府呼和浩特近了太多。大平原上種的是綠油油的玉米,飯桌上的主食是白晶晶的大米飯,東部人民還特別愛吃東北菜之鍋包肉和亂燉,美味又下飯。
再往西走是內蒙古的中西部,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巴彥淖爾……這里的牧區(qū)倒是有草原,但相較于剛才提到的風景區(qū)呼倫貝爾,這兒更具有實用性。在城市里很少能見到馬,而且馬的價格很貴,如果牧區(qū)孩子在生日時能收到一匹可愛的小馬駒,那可是非常珍貴了。鄂爾多斯高原上的庫布齊沙漠也十分奪目,金黃一片,“銀肯”響沙是特點。再往西走就是額濟納的胡楊林了,胡楊因為“活著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后一千年不爛”,被譽為“英雄樹”。
除了自然環(huán)境異于東部外,因為中西部城市緊挨山西、陜西,所以人們的口音也帶有晉陜方言的味道,例如:
問句最后一個字的發(fā)音一定要“挑動”起來——“XXXX……,是~~~?”(shi字先四聲,再三聲,后二聲)
回復應答時,句末一般會自然而然地加上語氣詞——“行呢”“是呢”“是呢哇”
前后鼻音分得不是很清楚——“弄什么呢”往往會說成“鬧shèng呢”,而且豪邁颯爽的他們還喜歡用萌萌的疊詞,諸如“挎著個兜兜”“背著個包包”“幫我推著車車”“呀呀”……
內蒙中西部人民對牛羊肉和面食的喜愛超乎想象,關鍵是羊肉的質量和口感比長城以南,尤其是南方地區(qū)要優(yōu)秀太多。早晨的燒麥是羊肉大蔥餡,面皮晶瑩透亮,頂部的褶皺長得像康乃馨的花瓣。咬一口,鮮香滾燙的湯汁就入口了。羊肉鮮美細嫩,蘸著點兒醋,再配上黃金搭檔“磚茶”,真是解膩又舒暢。

 羊肉燒麥,外地人見了要驚呼

中午來一頓“燴菜”,豬肉、土豆、粉條、酸菜、豆腐燴炒在一起,綿滑可口、肥而不膩。配上主食,豆沙餡或椒鹽味的面食“焙子”“牛舌”,不干不燥、酥酥軟軟。再來上一瓶長得像啤酒的內蒙汽水(類似于北京的北冰洋、天津的山海關),別提多滿足了!當然,去吃一頓涮羊肉或是冰煮羊也是相當美味的。

就連內蒙的特色汽水看起來也是“酒氣”十足

當然,除了東西區(qū)域特色外,內蒙古的共同點還是不少的。
全區(qū)大部分都處于溫帶大陸性氣候區(qū),低溫與溫差大成了這里的突出特點。云南昆明四季如春,那以首府呼和浩特為代表的內蒙古則是“春如四季”。好不容易在4月份迎來了桃花盛開,5月的氣溫就來了個“回旋踢”,有的地方甚至還會降到零度以下,今年5月份的烏蘭察布還結了霜、飄起了雪花。伴隨著低溫來臨的是供暖。每年過了國慶節(jié),這里的暖氣就開始準備工作了,到了明年5月份,暖氣還在!真是讓南方的朋友們實名“羨慕嫉妒恨”。所以,雖然“扛過了冬天,差點兒沒熬過春天”在這里頻頻上演,但看來這只是內蒙人民口中的傲嬌、調侃之詞罷了。
自成體系的蒙餐基本上隨處可見。蒙餐花樣種類繁多,充滿味覺特色。例如,奶茶一般論鍋或論壺賣,入口后是咸的、熱的、滑的、鮮的、濃的,再配上金燦燦的炒米,別有一番滋味。身著民族服飾的服務員會為你端上烤羊腿、烤羊排,豐富的作料在油的余溫下滋滋作響,直接上手、大快朵頤,接著再來點其他奶制品和菜肴,奶皮子、奶豆腐、蜂蜜酸奶、涼拌沙蔥、牛筋山藥、爆炒土豆條……
另外,千萬不要輕易和內蒙人比拼酒量。當?shù)厝藢嵳\又熱情,特別是到了牧區(qū),進了蒙古包,大碗酒端上來,又敬又唱。雖然都是用數(shù)字標著同樣的酒精度數(shù),但與長城南邊的酒相比,喝起來絕不是一個烈度。蒸餾型馬奶酒一般可達48度,烈性白酒可達65度,俗稱“悶倒驢”,可以說是非常形象了。往常能喝半斤的人,到了草原大概就能喝二兩。大家嘆稱內蒙人是“白酒兩斤半,啤酒隨便灌”“半斤不當酒,一斤扶墻走,二斤墻走我不走”……
當然,內蒙古的文化也充滿了自己的特色。拿行政區(qū)劃來說,行政單位名稱是盟、旗、蘇木、嘎查。“盟”源于清代蒙古地區(qū)的會盟制度,相當于其他省區(qū)的市;“旗”源于歷史上滿州的八旗制度,級別相當于縣;“蘇木”蒙語意為“箭”,原是軍事單位,延續(xù)下來后相當于鄉(xiāng)鎮(zhèn)一級;“嘎查”則是行政村的近義詞。耳熟能詳?shù)暮艉秃铺?mdash;—青色的城,烏蘭浩特——紅色的城,巴彥淖爾——富饒的湖泊,包克圖(包頭)——有鹿的地方等城市名,都帶有鮮明的游牧文化色彩。
走在內蒙古,特別是首府呼和浩特的街頭,隨處可見雙語廣告牌/標識牌,當然這雙語指的是蒙漢雙語。如果你有來自內蒙的同學,還可以死乞白賴地瞅瞅他的身份證,因為身份證上的文字也是雙語的。不出意外,還能在公交車上聽到雙語報站名……
老話說“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這些五彩繽紛的趣事只有到了那才能充分體會到,正所謂“飛躍八千里路云和月乘風而來,近看草原大地青春煥發(fā)的光彩”!

參考資料:

知乎“有什么是你去了內蒙古才知道的?”

知乎“有什么是你出了內蒙古才知道的?”